评审完100多份预研项目《建议书》,感到有喜有忧。喜的是扩大了申请者范围,引入了新鲜血液,避免了小圈子分项目,激发了相互竞争,长期以往必有收获;忧的是看到的项目建议书参差不齐,整体质量不是太高,眼前一亮的新东西并不是太多。
因为这是第一次公开申请,各方面都没有经验,因而值得好好总结,相信以后会逐年提高。好的地方留给领导去总结,我就专门说说存在的问题,一孔之见,供大家参考。我把它概括为七个“不知道”。
第一,不知道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上来就是“目标”,而且很多《建议书》都是照抄《指南》,既不分析《指南》为什么要你研究这个问题,也不说目前这个方面的研究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倒是说了不少要干的事,但就是不知道要解决问题是什么。技术指标很多也基本照抄《指南》。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解决科学问题才是关键。就像阿尔法狗,“下围棋”是实际问题,“机器学习方法”才是科学问题。很多《建议书》既不知道自己研究的实际问题是什么,更不知道科学问题是什么,空谈了很多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不知道研究的起点在哪里。每个项目似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什么东西都要做,但技术进步在哪儿不知道。研究内容没有聚焦到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上,其实关键技术的突破才是预研课题要做的主要事情。正是因为不知道起点在哪里,所以也就不知道关键技术是什么,结果很多项目都是低水平重复。这个单位已经做过,那个单位接着又再做,似乎每个单位都在“进步”,但其实技术本身并没有发展。
第三,不知道创新点在哪里。很多《建议书》对创新点的理解不准确,以为自己不知道的就是创新,或者自己单位没搞过的就是创新。因而创新缺乏新意,很多根本就不是创新,只是自己孤陋寡闻而已。没有开阔的科学视野,是很难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创新的。创新既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有“从1到N”的增量创新,这两种创新在预研中都存在,但增量创新更多一些,都很重要。要特别推荐有特色的研究,那也是一种创新。
第四,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新在哪里。很多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与否关键就在技术路线的选择,所以必须要说清楚过去为什么不行,现在为什么行?你的技术路线解决了什么问题。阿尔法狗用的很多方法都是别人发明的,他们重新在技术路线上加以改进,就解决了问题,比如海量样本的生成。光用人类的棋谱最多逼近人类,但用了海量随机博弈产生的样本,才有了战胜人类的可能。这也是重大创新,是技术路线上的创新。
第五,不知道经费的多少约束了啥。一些项目的目标与经费似乎不太匹配,似乎不管多少经费都可以干同样的事。其实,这说明他们既没有想清楚研究需要什么条件,也没有想好这些条件需要花多少钱。明起来看好像不管经费多少我都可以干,但其实还是把拿到经费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解决科学问题放在第一位。而且由于每个项目方向都安排两个以上的项目竞争,所以也存在平衡照顾的问题。但这样的研究项目即使给了钱,估计也得不到好的结果。
第六,不知道预研应该干啥。有些项目建议书不知道预研课题应该干什么,有的就是自己单位正常的工作任务,有的将其混为工程开发、型号研制或基金研究,有的干脆在卖自己公司的代销产品,把产品说明书一抄了事。说到底还是不知道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关键技术是什么,难点在哪。更有甚者,直接抄别人的东西还不甚了了,看起来挺唬人,但其实他自己也不懂,估计即使中了标也无法研究下去。
第七,不知道《指南》想要申请者干啥。《指南》的撰写者是各领域的专家,当然知道问题在哪、难点何在,想让申请者干啥,但读《指南》的人却并不知道你那寥寥几语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因而申请者不知道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只好猜谜似的去写,为了增加猜中的概率,只好越说越大,所以面铺得很开,重点也就不集中不聚焦。“指标”要求也应该结合需解决的问题提,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数字。
这是建议书中见到最多的问题。因此,有以下建议供科研管理部门和申请预研单位在以后的工作中参考:
1、《指南》中要首先明确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什么,《建议书》要分析实际问题的原因并找出科学问题,并给出目前的研究现状,以供评审者评估申请者对需要解决问题的理解程度。
2、《指南》中要明确希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最关键的指标是什么,《建议书》要分析达成这个目标的难点在哪里,指标采用什么途径去达成。以供评审者分析申请者的具体技术方案是否合理,技术路线是否可行。
3、对于预研项目来说,要鼓励突破典型的大难题,而不要鼓励突破一堆价值不大的小难题。鼓励突破真正的关键技术,而不要鼓励去完成一大堆工作量式的工程,那不是预研该干的事。就像世界上有一大堆下围棋的软件,结果不如一个阿尔法狗在技术上的突破大。当然,也要能够容忍真正研究了但被证明失败了的项目。按DARPA局长的话,叫做:“既然失败,就来个大失败!”,知道什么不行也是成果。
4、经费应该与解决的实际问题匹配,既不能漫无目的的要钱,更不能漫无目的的做事。根据预研的特点,经费可以考虑分期拨款:前期可以多让几个单位承研,每个单位给一些前期费用,后期根据进展突破大小将资助集中到突破可能性大的项目上去。应该鼓励研究单位的预先研究积累,在评审时应该是鼓励有研究积累的申请者。考评考的重点应该是关键技术的突破,而不应该是整个系统。
5、建议在适当时机组织相关专业组、承研单位和申请者进行培训,就如何写好《指南》和《建议书》进行研讨和说明。或者组织专家撰写相关教材,或者给出《指南》和《建议书》范本,供大家学习。
以上只是参加评审的一点感想,肯定很不全面,也可能并不准确,仅供参考。啰嗦以上一些,只是期望我们的预研工作可以搞得更好!
来源:北京军博会,胡晓峰,国防大学教授、少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