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全球传感器与智能化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亦庄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部科技委国防学部主任尤政院士做了“中国制造与传感器技术”的报告,包括三部分:中国制造2025与传感器紧密相连,传感器/MEMS技术带来的发展前景,对传感器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本文根据报告整理而成。
我国的传感器产业和我国制造业的状况几乎是一样的特点:1.产业规模进入了世界前列。我们有很多是世界排在第一的,但大都是中低端产品。2.我们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什么传感器都有。3.中低档产品基本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合资和自己研制,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严格地说还存在供给过剩的问题。4.通过多年的研发,我们的研发能力显著进步,有一些高端传感器已经做到了样机阶段。
更多
当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一样。首先,产业集中度低,中低档产能过剩,原因是我们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没有在产品聚集、地区聚集上做好,产品很分散,提到一个产品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但是在国外,很可能一类传感器相对集中在一座城市或者一家大公司里,就比较容易形成规模效应。
其次,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们的很多传感器是买国外的传感器元件,拿来组成一个系统,并没有自己去研发传感部分。
第三是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缺位。在国外甚至现在的美国也有一些高端战略技术是国家出钱研究的,有国家研究院和一些公共的实验条件是国家承担的,我们国家以前也有,不过在1995年以后基本上由于体制改革,这些企业都不承担国家的责任,跑到市场经济的前沿去了,这对我国传感器行业的进步还是影响很大的,特别是高端传感器,比如高温压力传感器,你用国产的,出了问题,你要担当责任,买国外的出了问题没事。如果我们有国家的机构,能够去按照客观的测试办法来进行测试,由测试机构来担当使用的责任,那么我们的大企业就会愿意去用,这样才能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最后是政策缺位。我们国家的建设重点主要是在整机上面,补贴整机较多,对元器件的补贴很少。因为有首台战略,但没有首个传感器战略。建议传感器方面,如果你要去购买国外的,你要拿出1/3的价格建立传感器基金,如果你的产品能够替代国外产品,那么用户买一件国货国家可补贴1/3,所以两个1/3可从经济和市场角度能起很大的作用。
收起
文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