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模仿者甚至于抄袭者,是所有创新者的挑战。
2023年即将到来,数字孪生体联盟即将跨入第5个年头,本人想跟大家谈谈如果避免被模仿者打败的问题。
从工业4.0研究院的实践来看,更新换代是打败模仿者的有效手段。
一、开放背后的秘密
为了避免敌对方获得自己的情报信息,军事单位通常尽量把各种信息分不同密级进行管理,这是不少国家军事单位对信息的常态管理。
然而,美军经常把一些其他国家看来应该是秘密的资料公开,这让不少朋友感觉难以理解。
有一些专家给出解释,说美军是因为实力太强,所以不担心公开这些信息。
这样的说法不太具有说服力。
美军之所以公开大量资料和信息,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是提升军民融合效率的考虑。
一般情况下,大型军工企业获得军事信息的渠道和能力很强,但中小企业或创业团队没有这样的条件。美军骨子里不相信大企业可以改变世界,寄希望某个小团队才是它的霸权基础。例如,在10年前,熟悉马斯克的人并不多,但他几乎成为美国汽车和航天两个领域的拯救者。
面向一些不符合军方保密要求的中小企业或创业团队,降低他们获得基本信息的成本,成为美军公开解密资料或信息的基本理由。
另一方面是管控对手的需要。
给对手想不到的技术或行动,避免对手采取想不到举措,这是克敌制胜的上上选。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颠覆性技术是关注的重点。
DARPA的目标很明确,避免对手的“意外”之举。它的成立就是在美苏争霸的时期,当时的苏联突然发射人造卫星,刺激美国建立一套管控对手的颠覆性创新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美军针对伊拉克的沙漠风暴就体现了这一点。
理解美军开放背后的逻辑,能够避免模仿者陷阱。
二、强化模仿者认知偏差
对于创新引领者来讲,依靠封闭的手段避免模仿,不是最佳的选择。
正如前面所述,作为美国军事力量和经济引擎,美军必须平衡开放和封闭的代价。对于一个具有足够实力的国家,封闭显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这不利于创新生态的建立,不利于全面竞争优势的形成。
但开放会带来不少模仿者,会削弱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肯定的结论。
如何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呢?美国学者通过长期研究,在理论上已经找到了答案:利用模仿者的认知偏差,管理对手的创新速度。
人们在认识一个新事物的时候,往往会把初期的认识作为基准,从而不断调整其认识。对于模仿者来讲,由于基础理论和认识不是原生的,只要他们不能真正理解其原理,那么这种认知偏差会长期存在。
我们不能指望模仿者停滞不前,他们往往会通过实践不断改善模仿过来的技术或方法,如何避免对手产生代际上的飞跃,才是管控对手的关键。
有策略的公开信息,则成为强化模仿者认知偏差的途径。
三、控制创新的节奏
本人在上面提到管控对手的关键是避免对方率先实现代际上的飞跃,其本质是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不能饱了模仿者,饿死了创新者。
由于创新者往往缺乏遏制模仿者的手段,国内经营环境相对恶劣,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对创新者不友好的状态。随着我国创新战略的确定,解决模仿者带来的弊端很有必要。
从全球创新实践来看,美国和欧洲已经经历了模仿者占优的时代。欧洲通过严格知识产权管理来鼓励创新,美国则选择了控制创新节奏的方法。
英特尔和微软是采取控制创新节奏的典型案例,它们提出了“摩尔定律”“平台战略”等战略理论体系,并身体力行,创造了PC和互联网时代的辉煌,成就了一个时代的霸业。
所谓控制创新的节奏,就是有意识、有计划的释放创新思路和技术应用,只要采取有控制的更新换代周期,那么模仿者“永远”超越不了自己。
对于美国军方来讲,它成为美国军事和经济霸权的核心力量,它在控制创新节奏方面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美国在越南战争之后,提出了空地作战概念。伊拉克对空地作战概念体系做了长期跟踪和研究,认为自己找到了应对的手段。后来实际的效果众所周知,伊拉克作为模仿者成为了彻头彻底的失败者。
这需要我们认识模仿者困境。
模仿者通常以获得的各种信息或观察的现象为基础,往往对背后的基础理论所知胜少,或者有意无意忽略,认为那是重复工作,不应该投入资源去开展相关研究。
领先者应该充分利用模仿者困境,对于不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模仿者来讲,他们往往不能实现有限的代际演进。
四、如何推进更新换代?
不少行业人士拜访工业4.0研究院,他们不乏真正开展创新工作的人士,但他们大都缺乏有效手段避免模仿者带来的不利局面,同时也缺乏有效手段推进更新换代。
国内存在大量的模仿者,而且这些模仿者往往还是非常庞大的单位,他们往往拥有所谓市场资源,这是他们坚持模仿的底气。
创新者如果缺乏稳定的战略,不断推进更新换代,毫无疑问会成为牺牲品。
既然是创新者,就应该在基础研发上有所突破,仅仅依靠所谓模式的创新,自然无法避免被“白嫖”的结果。利用基础研发上确定的信息优势,针对较长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战略,则具备遏制模仿者的基础了。
对于创新者而言,应注意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信息或技术开放,控制创新的节奏,则有助于建立颠覆性创新的底盘。
在以上基础上,加强推进技术研发的更新换代,能够摆脱模仿者带来的不利局面,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引领者。
以数字孪生体行业为例,目前国内99%以上的实践来自包装的结果,即便各家企业提出的所谓核心技术,不外乎是传统时代的仿真引擎之类的优化,这不可能成为数字孪生体时代的颠覆性创新。
因此,数字孪生体联盟的成员们,应该稳定心态,真正拥抱颠覆性创新,这将成为我们这辈人难得的历史机遇。
总结
今天是2022年最后一天,本人在火车上花费了1个小时,写了这篇文章,既是最近一段时间跟各行各业的朋友交流后的再思考,同时也是写给工业4.0研究院同事,阐释我们在2023年继续坚持的理念。
2023年,作为工业4.0研究院“数字孪生体十年计划”的第三年,我们应坚信:用更新换代打败模仿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