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DARPA针对物理系统和数字空间融合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的概念,随后美国空军、NASA和SpaceX等开始进入该领域,经过10年的努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孪生体理论和工程体系。
我国对数字孪生体的跟进比较及时,工业4.0研究院在2015年就开始研究数字孪生体的应用,逐步认为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通用目的技术,成为跟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并列的颠覆性技术。
2019年10月16日,工业4.0研究院发起了全球第一家数字孪生体联盟(DTC,Digital Twin Consortium),希望借此推动我国数字孪生体产业的发展,但我国政策和产业环境远比美国复杂,体制的影响实际使得我国跟美国在数字孪生体产业上渐行渐远。
首先,中美对数字孪生体的认知开始固化,这主要体现在相关理论体系和术语使用上。
由于数字孪生体概念体系是美国科学家创造,其理论体系比较完备,在发展过程中较容易建立共识,形成了数字孪生体、数字孪生化(Digital Twinning)、数字线程和数字工程等,为后续学者开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保持美国在数字孪生体的绝对领先地位,参与数字孪生体理论建设的科学家基本没有发表论文,这使得我国以及其他国家(包括欧洲)的学者在跟进开展研究的时候,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甚至在这些概念的含义上,也容易受INCOSE和IEEE等机构影响,但这些机构不是推动数字孪生体的核心单位。
中国不少学者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数字孪生体相关论文,其数量和引用量已经处于全球第一,但美国学者不为所动,坚持不发表论文,导致我国缺少对标机会。
经过最近五年时间的发展,中美开始形成对数字孪生体不同的认识,并形成了各自的“行业共识”。
其次,中国的数字孪生体三大流派发展不均衡。
本人在《数字孪生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通用目的技术》一书中,介绍了数字孪生体的三个视角,分别是建模仿真、物联网和大数据,它们构成了三种不同认识视角的数字孪生体发展路径。
跟美国数字孪生体项目主要来自美国军方不同,我国的数字孪生体项目主要来自政府投资的智慧城市,或者科研主管部门的课题,因此数字孪生体连接派发展较快,数据派虽然在一段时间发展不错,但后来随着大数据的“没落”而丧失了市场,我国没有强大的仿真软件,因此数字孪生体仿真派缺乏基础,发展比较乏力。
作为美国数字孪生体产业发展的主要客户,美国国防部及各个军种的需求非常丰富,涉及到武器装备系统、作战模拟、战场环境监测等场景,三大数字孪生体流派都有非常好的发挥空间,因此,美国数字孪生体产业的发展比较均衡。
第三,中国数字孪生体产业链未发展起来。
我国数字孪生体联盟拥有300多家成员单位,对数十家单位的调研结果显示,90%以上的单位都拥有包揽万象的集成业务,毕竟一个数字孪生体项目小的不过几十万,高的不过几百万,如果还分切给其他合作方,很难实现赚钱的目标。
如果有大型企业获得了数字孪生体相关项目,经过层层分包,真正具备完成该项目的单位,很可能是赔本赚吆喝,根本积累不了资金去开展再研发工作。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本人曾经提出,“数字孪生体行业进入“出清”阶段”。
第四,中国数字孪生体产业可能会错过跟AI和数据科学跨界融合发展的机会。
正如在《数字孪生体》一书所讲,数字孪生体分为仿真、连接和数据派,它们之间在未来会融合在一起,经过10多年的发展,美国数字孪生体产业开始步入融合发展的阶段。
当前,美国拥有专注数字孪生地球的英伟达,它拥有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芯片,其探索的数字孪生体仿真派似有统一该领域的雄心壮志。
提供ChatGPT的OpenAI可以认为是数字孪生体数据派代表,它也拥有改变物理世界的雄心壮志,最近推出的Sora,就具有物理建模的能力。它近期跟美国军工企业Anduril合作,很可能会利用其掌握的数字孪生体和大模型技术,展现融合技术的价值。
以亚马逊、微软和Google等互联网公司为首的数字孪生体连接派,它们利用云服务能力,也在探索多种技术融合的发展路径,值得我国行业人士关注。
今天正值数字孪生体联盟成立5年2个月,特撰写该文章,跟各成员交流讨论。欢迎各位留言,或在数字孪生体联盟微信群提出问题。
作者:胡权,工业4.0研究院院长、数字孪生体联盟理事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