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工业4.0研究院院长、数字孪生体联盟理事长胡权受邀参加“2020长沙网络安全·智能制造大会”,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做了主题发言,吸引了与会领导和嘉宾的关注。
根据工业4.0研究院2015年的研究,2020年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元年,这意味着新旧工业革命正在发生交替,为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孕育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结合到”十四五“时期的机遇与挑战,胡权以《新基建加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为题,从新工业革命的视角,揭示了过去20年所发生的“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的本质,即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潜能开始耗尽之前的产能转移。
佩蕾丝对技术革命周期的研究显示,一次技术革命大致经历50年,如果认为1969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点,那么目前则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交替时期。
技术周期论告诉我们,前一个技术革命周期进入尾声,行业存在大量的产能过剩。
解决这个问题方法有三种:
一是转移过剩产能。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是有效的方法,符合全球资源配置的逻辑。
二是盲目技术改造。部分企业不了解或无视发展规律,希望通过投资打败竞争对手,提升市场集中度。
三是进入新领域。不再向传统领域投入新资源和资金,而重点投入进入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机会。
西方工业强国经过200多年工业化洗礼,对技术革命的认识比较深入,它们很清醒认识到技术革命末期必然出现传统产能过剩,为此,它们提前20年启动了产能转移的工作。不过,它同期也积极推进了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期加速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的孵化。
利用西方制造强国转移产能的机会,中国抓住了发展机会,在制造业规模上仅仅经过10年时间(以加入WTO时间计算,2010年)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虽然我国制造业规模成为全球第一,但我国人均工业产值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简单讲,我国制造业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必须从两条战线上入手,一方面需要在一些还比较落后的领域加强技术改造,另外一方面,在一些基础较好,具有“换道超车”的领域,加强新基建工作,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探索中去。
长沙积极参与推进无人驾驶、5G等新产业应用,正是我国各地政府主动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举措,展现了我国在“十四五”时期新动能之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