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权 2019-11-16发布 阅读:1918次 ⋅ 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服务化  数字孪生体  现代服务业   ⋅

2019年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中央网信办等15家单位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在“深化制造业服务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中,提出“突破工业机理建模、数字孪生、信息物理系统等关键技术”。

对比国务院于2017年11月27日发布的《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本次15家部委联合提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相当于提出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只是缺少了一个抓手。

结合到工业4.0研究院长期研究成果,笔者总结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孪生体”的新范式,希望对我国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帮助。

一、制造业服务化是数字经济核心动力

众所周知,产业经济形态通常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逐步增大,这体现了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标识,被看成三大产业的核心。

在2000年左右相当长一段时间,西方国家把“去工业化”作为国家战略,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促使各国开始思考“去工业化”的弊病,特别是德国制造业在金融危机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加强了西方强国“再工业化”的决心。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和区块链(Blockchain)等在制造业的应用逐渐深化,形成了工业互联网等新的模式,给传统的制造业模式带来了新的创新点。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对制造业进行了划分,大致分为高技术(High Technology)、中技术(Middle Technology)和低技术(Low Technology),中高技术可以大致归属“先进制造业”。

当前面提及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先进制造业的时候,除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还形成一些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例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这大大改变了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不仅如此,传统工业理论认为低技术制造业难以产生高的附加值,但随着数字孪生体为基础的制造业服务化开始应用时,使之覆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给传统的低技术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增值空间。

简而言之,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制造业新业态,这也将成为数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互联网+”只是数字经济的一部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各个官方智库和互联网背景的专家大力推崇“互联网+”(Internet+),并称之为中国的“互联网大国”优势所在,形成了“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产业互联网”(Industry Internet)等产业政策。

但是,身处制造行业的行业人士和专家大都对此表示不安,纷纷表示反对,提出了诸如工业互联网姓“工”还是“互”的疑问。客观的讲,制造业领域的企业和利益相关者难以从“互联网+”占有优势,难以接受这些概念也在情理之中。

这显然让产业政策制定者颇为为难,我国历来有核高基等政策支持,还有专门的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等定向引导,但如何找到一个较为普适的产业政策,对全国性的工业经济进行支持,一直没有让多方满意的结果。

经过一些国家智库专家研究,基于中国同为制造业大国和互联网大国的前提,设计了“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工业互联网”的认知逻辑。更进一步,工信部在落实国务院相关产业政策的时候,提出了“上云上平台”的抓手。

不过,工业互联网产业政策仍然是“互联网+”,这可以从工信部支持的试点示范项目看出,制造业从中获得的好处并不明显,当然,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行者也并没有从客户那里获得多少收益,至少90%以上的企业处于亏损状况。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只是数字经济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数字经济的未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在理论上创新。

三、把数字孪生体作为数字经济主攻方向

前一段时间,笔者写了《数字孪生体为什么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阐释了基于实体经济的数字孪生体之价值,如果集结数字经济学家(而非技术专家)的力量,构建一套适合实施的数字经济政策,可以驱动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从国民经济未来发展方向来看,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政府趋之若鹜的目标。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末,美国商务部就先后发布多份数字经济报告,阐释美国经济的未来方向,大大促进美国经济转向数字经济,并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头羊。

对比当时的日本,日本通产省围绕智能制造系统(IM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强化自动化生产线的升级改造,其成效甚微,错过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波浪潮——互联网。

当我们的注意力放到企业层面,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更能体现企业的转型需要。

毫无疑问,割裂企业体系中的生产系统(Production System)和管理系统(Management System),难以给企业经营业绩带来增长机会,用智能制造或工业互联网去统领企业体系,显然力不从心,但数字化转型可以承担该重任。

更进一步,当我们开始关注产品和业务,则需要更为开放的概念来替代数字化转型,因为从产品或业务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其边界跨越了企业,已经到达产业链或客户。

作为一个容易望文生义的概念,数字孪生体具有被各方接受的潜力,因此,它可以作为衔接生产系统、管理系统和产品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基础概念,并有望成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PT,General-Purpose Technologies)。

总结

本文借我国15家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之际,阐释工业4.0研究院对数字孪生体之数字经济基础的看法,并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前景颇感兴奋,希望我国传统经济可以借助数字孪生体新理念,真正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头羊。


* 发布这篇文章之后,行业内有不少评论,特别是一些批评颇有意义,记录下来:

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数字孪生体的认识逐步增加,有一个更为合理的冷静心态。毕竟扔鞋子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评论

您不能发表评论,可能是以下原因
1、登录后才能评论
2、作者关闭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