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6年,时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项目主任的Helen Gill根据讨论结果,提出了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的概念,并作为NSF未来10-20年的重要研究课题,同时也意图跟欧盟的ARTEMIS(Advanc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for EMbedded Intelligence and Systems)一争信息与物理世界融合的未来。
对于中国,虽然早在2007年中科院就启动了对CPS的跟踪研究,但由于当时国家主推物联网,实际上CPS的科学研究并没有持续进行下去。直至2016年,由于德国工业4.0一直把CPS作为基础科学,引起了国内的重视,工信部四院牵头设立了中国信息物理系统论坛,发布了《中国信息物理系统白皮书》。
美国NSF项目主任Helen Gill的CPS演讲
即便如此,中国的CPS研究到底距离美国有多远?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这些问题如鲠在喉,必须尽早解决,才可能促使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否则,我国相关学科和技术差距,可能会越来越远。
由于美国率先提出CPS概念,自然应该好好梳理一下美国当时提出CPS的意图。
为此,我们应该了解CPS概念产生的背景,需要回到1990年左右的时间,那个阶段正是美国开始启动信息技术研究的黄金时期,诸如互联网等应用,就是那个时候开始产业化的,这促成了21世纪的互联网蓬勃发展。与CPS相关的项目,就有DARPA实施的MoBIES(Model-Based Integration of Embedded Software)、PCES(Program Composition of Embedded Systems)、SEC(Software Enabled Control)和AVM(Adaptive Vehicle Make)等项目,美国交通部(DoT,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发起的网络汽车(Connected Vehicle)和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美国能源部、国土安全部等也对CPS的安全和弹性比较关注。
按照NSF项目主任Helen Gill在2006年发布的《NSF对信息物理系统的认识》(NSF Perspective and Status on Cyber-Physical Systems)中指出,之所以创造CPS这个概念,其本质上是为了给美国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解决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融合的挑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dward A. Lee在2006年写成的《信息物理系统:计算机基础已经够了吗?》(Cyber-Physical Systems- Are Computing Foundations Adequate?)也指出,要解决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中的问题,已经不能从传统的嵌入式系统来理解,应该更抽象一些,创造出“信息物理系统”,其目的就是从科学(不是工程或技术)的角度,指明未来所需要的基础科学的研究议题。
对于当时的各种科学技术基础研究,Helen Gill和Edward A. Lee等专家都认为,传统的泾渭分明的计算机学科和自动化学科,都有不可忽视的缺陷,无法为相关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例如,Edward A. Lee指出,传统计算机的顺序处理方式和缓存方式,很难为实时的复杂系统提供支撑,当时能够实现的嵌入式系统,都是较为简单,其核心需求只是资源有限的场景下,通过C语言等低级语言,编写一些线程(Thread)来完成简单的控制需求。这显然不适合诸如自动驾驶、群体智能等复杂系统控制需要。
基于这样的“雄心”,NSF组织了美国优秀的科学家,花费了10年时间,基本搭建了一套CPS科学体系,这套体系已经不同于10年前的嵌入式系统。正是在CPS已经形成科学体系之后,GE和思科等公司,才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和“雾计算”等更高级的概念。
大家可能熟悉德国工业4.0体系中对CPS的描述,嵌入式系统->网络嵌入式系统->CPS->物联网,这是正常的顺序,也就是说,只有CPS成熟之后,才可能促使物联网实际可用。回想中国2009年左右大力推动物联网产业化,实际上并未实现预定目标,当然,IBM神吹的“智慧地球”(差不多就是物联网),也无疾而终,都是因为违背了基本的科学研究要求。
了解工业4.0研究院的行业人士都清楚,早在2015年,我院就根据已经跟踪研究2年的CPS成果,专门设立了CPS研究中心,但到2017年上半年,CPS研究中心就关闭了。其中的原因是考虑到CPS本是一种科学,如果要实现具体应用,应该选择其他概念更好,例如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等。
回到标题所提出的中国CPS研究跟美国的差距问题。工业4.0研究院观察到,经过10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围绕CPS形成了多个创新点,包括CPS的基础研究(NSF,2006年开始)、行业应用(DARPA、DOT、DOE、Google、GE、Apple等,IIC,2014年)和标准体系(NIST CPS-PWG,2014年)三位一体的格局。
相比较而言,中国虽然对应美国NIST CPS-PWG有工信部四院的“中国信息物理系统论坛”(2016年),与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对应,也有工信部信通院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2016年),但对应美国NSF的CPS-VO(Virtual Organization,从2007年开始运行),我国似乎没有什么部门想对应。这样就给我国推动CPS研究实践工作造成了一个缺口——CPS的基础理论研究是缺失的。
按照NSF十年前提出CPS概念的意图来讲,它们是希望创造一门新科学(New Science),似乎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但由于美国还没有系统化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形成一个可以传播的知识体系,这对于我国借鉴学习美国的CPS成就,仍然是不方便和不容易的。
因此,对于中国CPS研究跟美国的差距,应用层面上,我国差不多晚了2年时间,基础研究基本上没有(中科院及一些高校有一些研究,但都不成体系)。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应用(例如智能电网、无人驾驶、群体智能等)也在中国不断推进,到底是中国的实践可以不需要专门的理论,还是中国企业家更善于模仿学习美国等国的具体商业运作?笔者不得而知。
但是,如果中国想在全球领先,做自己的基础研究,可能是不得不完成的工作。
*参考资料:
1. NSF Perspective and Status on Cyber-Physical Systems,https://www.innovation4.cn/library/r18504
2. Report: Cyber-Physical Systems Summit,https://www.innovation4.cn/library/r18496
3. Cyber-Physical Systems - Are Computing Foundations Adequate?,https://www.innovation4.cn/library/r18500
4. US-German Workshop on IoT/CPS: Report,https://www.innovation4.cn/library/r14008
5. Leadership Under Challen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D in a Competitive World,https://www.innovation4.cn/library/r18527
6. PROPOSAL OF A EUROPEA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GENDA ON CYBER-PHYSICAL SYSTEMS OF SYSTEMS(2016-2025),https://www.innovation4.cn/library/r18638
7. Foundations for Innovation in Cyber-Physical Systems WORKSHOP REPORT,https://www.innovation4.cn/library/r18637
8. Reinventing the Automobile: The Cyber-Physical Systems Challenge,https://www.innovation4.cn/library/r18497
9. Modeling and Simulating Cyber-Physical Systems using CyPhySim,https://www.innovation4.cn/library/r18616
10. Cyber-Physical Systems:A Fundamental Intellectual Challenge,https://www.innovation4.cn/library/r18621
11. IoT and CPS:A Focus on Modeling,https://www.innovation4.cn/library/r2344
12. NSF Cyber-Physical Systems Program:Past,Present and Future,https://www.innovation4.cn/library/r18486
科学,技术,工程。。。。解决方案,产品,系统,环环相扣。面向必须面对的挑战需要的是多层面的协同作战,既相互支撑,也相互依托。既要重视,也要划清边界,少向前一步,修炼不足,多向前一步,力不从心。面向创新体系构建设能力是跟上,再进一步超越的基础。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已不再只满足五斗米。。。。是开始静下心来,系统的评估,谋划,组织,协同的时候了。。。
科学,技术,工程。。。。解决方案,产品,系统,环环相扣。面向必须面对的挑战需要的是多层面的协同作战,既相互支撑,也相互依托。既要重视,也要划清边界,少向前一步,修炼不足,多向前一步,力不从心。面向创新体系构建设能力是跟上,再进一步超越的基础。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已不再只满足五斗米。。。。是开始静下心来,系统的评估,谋划,组织,协同的时候了。。。
谈得好。CPS本身是科学,需要解决原理性问题,也就是按照美国NSF的说法,需要从根本上为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创造一门新的学科,传统的独立的计算机科学,或者自动化技术,都不足以应对高度融合的复杂电子产品,无人驾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这些天再次阅读了自2006年以来的主要CPS报告。
当时,CPS之母Helen Gill结合大家的智慧,提出了CPS这个概念,其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创立一门新科学(New Science);对比1995年,日本提出IMS(智能制造系统),按照当时的文献记载,它也是想创立一门新学科(原文是说,日本想把已有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教科书式的内容)。
可见,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面对信息技术跟牛顿物理学的融合,科学家们有了历史使命感,希望创建新科学。
到了2017年,回顾10多年前美国的雄心(创建新科学),已经实现了不少,特别是NSF专心致志做科学研究,让企业家去实践,产学研互动非常和谐。本人认为,在2007年的时候,NSF的Helen Gill力主建立开放式的CPS组织——CPS-VO,跟所有有兴趣的科学家、行业人士等分享研究成果,很有关联。
非常值得提及的是,在美国发展信息技术的这几十年时间,已经形成了开源(Open Source)的做法,例如,承担NSF CPS研究任务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开发了不少CPS开源工具,为深入理解CPS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产业界利用CPS提供了方便(例如,TinyOS,就是一个物联网操作系统,也是开源项目)。
更进一步,虽然华为有可能借鉴了University of Illinois开发的物联网系统LiteOS(是的,华为的物联网操作系统名称跟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开源项目名称一模一样),但是,是不是中国不需要基础研究,直接借鉴或模仿美国的基础研究做出来的成果就可以了?
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与讨论。
在科学领域中现在在宏观【天体层面】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地球层面【中观层面】更多的是牛顿定律,而在【微观层面】,特别是进入到纳米之后,量子理论开始发挥作用,可能量子理论是开人工智能的真正钥匙。一种直觉,用中观层面理论是很难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
在科学领域中现在在宏观【天体层面】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地球层面【中观层面】更多的是牛顿定律,而在【微观层面】,特别是进入到纳米之后,量子理论开始发挥作用,可能量子理论是开人工智能的真正钥匙。一种直觉,用中观层面理论是很难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
杜总似乎认为CPS就是中观层面的理论?
那么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什么工具呢?是两化融合吗?
CPS是一座绕不开的大山。而企业肯定无力去做这项新科学,俩院和高校理论上应该有感兴趣的,多好的方向。
CPS是一座绕不开的大山。而企业肯定无力去做这项新科学,俩院和高校理论上应该有感兴趣的,多好的方向。
可惜国家目前投入还是不足。这是一件憾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