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开始,美国空军开始尝试将一批老旧的F-16战斗机改造成无人靶机QF-16,2013年完成了第一批次的改装。按照美国空军的划分,QF-16主要模拟的是第四代战斗机,因此也被称为第四代航空靶标。
据数字孪生靶场实验室了解,美军正在开发第五代航空靶标系统。
据相关报道称,美国空军已经有110架F-16战斗机被从戴维斯·蒙山的飞机坟场里拖了出来,准备或正在进行改装,而美国空军对QF-16的需求似乎非常的旺盛-他们正计划着将210架F-16战斗机机改装成无人靶机QF-16。
由于它是由真实的战斗机改装而来,并且都装备了昂贵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或者是普惠公司的F100-PW-200,-220,-229,或者是GE公司的F110-GE-100、-129发动机。
QF-16的速度、航程远非普通的无人机可比,即使是老旧的F-16也是如此。
无人机,除了RQ-4“全球鹰”这样的高端产品,大多数都只有涡桨、甚至是活塞发动机,可以超音速飞行的屈指可数。把QF-16当成无人机来使用,它的飞行性能会比99%的无人机性好得多。
从设计改进来看,QF-16靶机是在退役F-16战斗机的基础上加装遥控飞行设备,作为空中战术训练的靶机和空空导弹、雷达、地空导弹等新型武器与系统测试的诱饵,用于评估美国现役战斗机和各种武器如何抗衡潜在的对手。因此,QF-16靶机的性能应该与F-16战斗机基本相似,同样保持着最大过载9g的高机动性。
就技术而言,QF-4靶机已经具备自主程序着陆能力,但是美国空军出于安全起见,还继续使用地面站,通过手动备份来应对紧急情况。美国空军在新一代高性能靶机项目中,明确要求不再依靠手动备份,使得自主着陆的可靠性成为竞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2008年12月18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利用美国空军试飞学校的一架可变稳定性飞行模拟试验机(VISTA)成功地完成了自主着陆飞行,标志着F-16战斗机首次完全依赖计算机控制而成功着陆。这架试验机在整个着陆过程中,借助机载计算机,完美地控制了飞机高度、姿态、速度、下滑角和下降率。
当时,该公司研制自主着陆程序的初衷是为了减轻飞行员的负担,增强安全性。随着新一代靶机计划浮出水面,研制人员希望这一关键技术突破有助于QF-16方案在美国空军新一代高性能靶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飞行试验的成功显示出经过改装的F-16战斗机可以具备高度可靠的自主着陆能力,成为确保QF-16方案在竞争中获胜的一个关键因素。
然而,“超级靶机”项目的竞标结果出乎预料。美国空军尽管十分看好F-16战斗机的自主着陆技术,最后却将QF-16靶机的研制和生产合同授予了波音公司。
波音公司领导的QF-16研制团队包括了BAE系统公司位于约翰逊城的飞行系统分公司,充分满足了美国空军在QF-16设计、研制和生产合同中提出的所有要求,可以更好地降低研制成本,节省改装经费。
2010年3月8日,波音公司获得一份价值6970万美元的合同,负责QF-16靶机的初始设计和制造。4月22日,首架退役的F-16C“战隼”战斗机飞抵波音公司位于塞西尔·菲尔德的制造厂,开始接受改装。
QF-16靶机是在F-16战斗机的基础上加装遥控飞行设备,作为空中训练的靶机和空空导弹、雷达、地空导弹等新型武器和系统测试的诱饵,用于评估美国现役战斗机和各种机载武器如何抗衡潜在的对手。与目前使用的QF-4靶机相比,QF-16靶机是一种高性能的平台,将成为第四代靶机的代表。
在使用中,QF-16靶机能以有人驾驶模式飞行,或在某个遥控范围内实现无人驾驶飞行。
来源:互联网资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