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一直是制造业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国际战场上战况更是激烈,美国、欧盟基本上占据了战场的制高点,其他工业国家也正努力争得一席之地。随着我国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并且发布《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我国在“标准”战场上的动作不断加强,需要密切了解竞争对手的新动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工业4.0研究院最新跟踪发现,日本政府正在“悄悄”行动,构筑推动国际标准的战略体系。
日本未来国际标准化体系的构筑,工业4.0研究院翻译
日本经产省在其下设的“工业结构委员会”中,开设了多个工作组和子委员会,其中一个是“工业技术环境子委员会”,这个子委员会最初是“循环经济环境评估工作组”。
2017年5月底,在这个不甚显眼的“工业技术环境子委员会”下,设立了“标准认证小组委员会”并举办了第一次会议。“标准认证小组委员会”承担了推动日本工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任务。这一切都在低调进行着……
这个“标准认证小组委员会”对日本工业标准与国际接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相关资料可登录工业4.0创新平台搜索关键词“日本新标准认证体系”),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日本工业标准的影响力仅限于日本——“仅仅通过日本国内的工业会达成统一意见、仅仅由日本工业标准(JIS)来制定、仅仅将日本的意见向国际标准化机构提议,是远远不够的。日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无法取得优越性地位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例如,在看护机器人方面,虽然由日本提出的国际标准准则已获得通过,却形成了以欧美的认证机构完成商业认证流程的局面。日本应以全球动向为基础、以围绕标准的规制及认证的要素为基础,力求实现官民一体、战略性应对。”
日本标准化认证机构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欧美的普遍情况是通过私营团体间的合同,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占领标准化认证的大部分市场。这些认证机构在从产品的研究开发到标准化认证的整个过程中,都作为制造业的好伙伴,肩负起取得并扩大市场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由于日本的认证机构主要是以确认法律上的技术基准为目的而设立的,无法如欧美的认证机构那般广泛地向海外开展认证业务。日本制造业要在全球开展业务,主要得依靠欧美的认证机构。”
标准的审核通过耗时长——“日本工业标准(JIS)的制定与修订平均需要约两年时间。日本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并完成整合,日本工业标准(JIS)从制定、修正到被国内的管制规则引用这一过程需要更长时间,因此无法将新技术、新产品从国外引入日本国内。”
针对上面三点问题,日本设计了战略性的国际标准化体系方案(见上图“日本未来国际标准化体系的构筑”,来源:工业4.0研究院翻译)并继续开展讨论。
日本“悄悄”地推动国际标准,与当下“标准”领域的合作竞争态势有关。工业4.0研究院分析,日本正通过“工业价值链计划”(IVI)和日本物联网促进联盟推动与美国和欧盟的合作,同时把第一战的主战场放在亚洲,届时中国和日本难免一场硬仗。如能及早知悉日本方面的动态,将有利于我国制定相关对策。
日本推广国际标准体系的做法跟德国类似,德国除了在国内推动“国标”之外,第一站选择的也是欧盟境内推广,由于欧盟境内有诸如IEC等国际标准组织,加上欧盟自身有技术标准委员会,便于对接。
根据工业4.0研究院跟踪情况来看,德国推进其国际标准体系的效果还不错,日本虽然也在亚洲推进,但缺乏中国、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支持,恐怕日本难以真正推进。
与30多年前不同,目前日本推动工业领域的标准和技术等工作,多了“中国”这个因素,自然不能随心所欲,相信它会继续依赖美国的支持,成为跟随美国体系的“小”国家,难以成为标准大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