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BAT不断发力工业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工业4.0研究院认为,从目前可以获得的信息来看,BAT进入制造业的步伐,目前还仅仅处于轻度参与的状态。由于制造业比较复杂,非标特征突出,沉没成本也比较高,即便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公司也难以在短期内找准其发展规律,目前还远远谈不上能够改变制造业。
为此,我们对于BAT进入制造业的情况,做简单的梳理介绍。
百度:搭建人工智能平台,布局未来一步到位
秉承互联网公司的应用场景信仰,百度介入工业领域首先选择了一个高价值的大型应用——自动驾驶。百度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野心勃勃的无人驾驶汽车计划,为了加快发展速度,还采用了开源策略。
Apollo软件平台已在今年7月初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Baidu Create 2017)上发布,目标是让开发者可以借助Apollo的能力搭建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已有国内外大型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宣布参与。Apollo的技术核心来自“百度汽车大脑”,包括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四大模块。由于百度更擅长算法,选择从其长期深耕的人工智能领域来介入制造业的应用场景确实有独特优势。虽然业界普遍诟病其落地计划过于激进,但百度的技术实力与资本运作能力实在不容小觑。
事实上,百度的Apollo计划类似于Google X实验室发起的Waymo项目,而Alphabet已于2016年宣布把Waymo项目单独成立公司。据称,百度也将与投资机构联合设立基金合伙企业来推动Apollo计划及其生态构建,有可能会采取此前和中国人寿联合的互联网投资基金那样的出资方法。
阿里:专注大数据平台,深耕工业互联网
阿里巴巴地处制造代工产业链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旗下阿里云技术功力颇深,早就垂涎于制造业的数据金矿,并且认为其解决方案就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部分。最近几年间,阿里云在制造业已有多个行业的合作案例,目前推出了“新制造解决方案”、“工业4.0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以及“ET工业大脑”等,以期能为制造企业提供大数据服务。
对于面向制造业的大数据平台,阿里云不满足于制造业企业仅仅把云作为数据通道,因此自建了中间件研发技术团队。阿里巴巴集团的中间件首席架构师郑王力昨日(9月2日)出席了2017工业软件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发表了题为《智能制造与阿里云工业PaaS》的演讲,此前在云栖大会·南京峰会等活动上也做过类似演说,活跃地宣传阿里云的“新制造”理念。目前看来,阿里云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与制造业视角有着迥然不同之处,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与制造企业发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一决雌雄。
腾讯:推广工业云平台,促进两化融合发展
最近一段时间,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出席了工信部主办的2017中国两化融合大会并发表演讲,首次谈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这也是腾讯首次高规格参与工业领域的重大会议。在大会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腾讯研究院、腾讯云和华龙讯达(该公司主要提供烟草制造装备解决方案)宣布联合成立“互联网+工业”研究中心。腾讯云业务在工业领域的开拓受到核心层面的重视,腾讯研究院在当中也将起到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
事实上,腾讯云目前还没有推出针对工业领域的解决方案(见上图),但此前腾讯云和三一物联网团队发起的树根互联共同打造了“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该平台底层用的就是腾讯云提供的IaaS层和PaaS层的能力进行大数据存储和运算。目前腾讯云与制造业的结合还比较浅度,从公共战略层面入手,推动制造业接受互联网的数据服务方案。和阿里云相比,腾讯云进入工业领域的步伐比较滞后一些,但与工信部的合作可作为其策略的一大亮点,与阿里云争抢市场。
小结
BAT开始进入制造领域的话题,让不少工业界观察人士忌惮和警惕,但目前看来,他们对制造领域的尝试还不足以构成颠覆和威胁。由于三家互联网巨头的基因过于相似,都以互联网公司优势的云计算介入,反而摆在BAT面前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应对相互之间的业务同质化竞争。
从制造业的角度看,制造企业数字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强大的互联网企业是有能力参与和支持的,至于两个领域的认知如何竞争与融合,制造企业不妨以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也可以反过来向互联网汲取和学习。如今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模式似乎开始了春秋战国,怎能少了BAT的精彩参与呢?
如果市场足够大,准入门槛特别高,初期相互之间的业务同质化竞争问题是否可以暂时搁置。
如果市场足够大,准入门槛特别高,初期相互之间的业务同质化竞争问题是否可以暂时搁置。
看似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共识。主要是BAT等互联网公司在过去通杀的作风,给制造业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缺乏良好的合作环境,可能是BAT跟制造业合作的最大挑战,如何释放善意,恐怕是BAT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对BAT如何解决有效获取制造业的生产和经营数据感兴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