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李韶辉
国家发展改革委举办“发改书吧思享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第一期学习交流活动,主题为“强化思想引领,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
“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进行了40多年,为什么发展规划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战略导向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吴晓华给出的答案是:
从“一五”至“十三五”,我国发展规划(计划)在名称、定位、理念、目标、性质、内容、形式、编制程序和规划体系等方面不断演变,已逐渐发展成为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规划。一直与时俱进、保持着生命力的五年发展规划,是中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的重要武器。
时隔7个多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书吧思享汇”于9月1日重新开启。当日举办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系列学习交流活动第一期,主题为“强化思想引领,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青年干部张俏担任本期活动主持人。
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发展改革工作》系列丛书(以下简称系列丛书),吴晓华等4位特邀嘉宾围绕一部规划的诞生、我国发展规划的历史演变与启示、我心中的“十三五”、“十四五”时期的国际环境,与委内青年同志开展深入交流。
谈“十三五”成就:
创新求实 既有高度更有温度
“我的感受是非常素颜的,是没有经过美容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用“新、实、高、强、涌、暖”六个字,概括他心中的“十三五”。
张宇贤娓娓道来,“十三五”规划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制定的第一个发展规划,新发展理念第一次写入了五年规划。“如果要问‘十三五’规划取得了哪些成就,首先就要在‘新’字上做文章。新发展理念是不是转化成了全社会的共识?转化成了全民的行动?同时也转化成了丰富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我的回答是‘Yes’。”
他着重讲述了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
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专利申请量和授权批准量占世界第一,有效的专利保有量世界第三;2015年—2019年,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5.1%提升至59.5%。
张宇贤连续援引三个指标后说,“我们现在成为了创新的‘正规军’,而且将来很有可能成为‘王牌军’。”
“数量型开放更加均衡,制度型开放超乎想象。”谈及开放发展时,张宇贤说,我国过去是“商品卖出去、资本引进来”,现在更多的是“商品买进来、资本走出去”,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这说明世界也在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
“《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金融、制造业特别是汽车产业股权开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张宇贤表示,“这是我们自信的表现,也是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走向世界的表现。”
对数据谙熟于心、如数家珍的张宇贤,接着讲述即将收官的“十三五”:
“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大攻坚战扎扎实实得到了推进,不仅目标实、政策实,而且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2016年—2019年,累计降成本6.7亿万元;脱贫5024万人,平均每年脱贫1256万人,贫困发生率历史性下降到1%以下,今年我国将历史性地实现全部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
“高”——中国经济总量2016年突破70万亿元,2017年突破80万亿元,2018年超过90万亿元,2019年接近100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今年我国将由过去的总体小康变成全面小康。
“强”——强大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中国经济是在世界经济非常低迷时的一抹亮色。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超过30%,占世界GDP的比重2019年为16.3%,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涌”——我国前沿基础科技攻关取得了重大突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量子通讯、5G、大飞机、高铁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暖”——“十三五”经济增长更有温度,社会发展也更有温度 。“十三五”前四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300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同期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8.2% ,人均预期寿命增长至77.3岁,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度提高。
谈“十四五”规划:
强化思想引领 体现时代特征
一部规划史,也是一部发展改革史。
“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体现了我国体制优势和制度自信。”吴晓华说。
吴晓华有着近30年做规划的经历,曾参与“九五”计划至“十四五”规划6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前期研究,参与5个国家级灾后重建规划和多个区域规划的起草。他认为,系列丛书的出版,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规划力量=思想力量+项目力量”,在分析我国发展规划的历史演变后,吴晓华总结了做好规划编制的五个启示:
在规划指导思想上,要突出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国家发展规划的灵魂,要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开创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新发展境界。
在规划发展目标上,要全面体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即全面体现人民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和日益增长的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在发展规划任务上,要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平衡至少体现在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各类人群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区域不平衡中出现的“南升北降”问题。不充分重点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在规划发展时序上,要切实对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一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现阶段要据此积极谋划“十四五”规划。
在发展外部环境上,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防止出现新兴大国崛起过程中潜在的“修昔底德陷阱”,确保开放条件下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
完善国家中长期制度需要关注哪些环节?何谓高质量的规划?在与青年干部互动交流时,吴晓华说,编制规划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基本国情,体现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意愿。一部高质量的规划要阐明党和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鼓舞提振社会士气。
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吴晓华说,编制规划的过程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过程。把过程做好,是高质量编制规划的本质要求。
张宇贤也表示,“十四五”规划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写入宪法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要体现“贯彻新思想、奋斗新目标、转化新内涵”。过去的五年规划主要围绕“解决温饱、解决全面小康”两个关键词做文章,编制“十四五”规划关键是要紧扣“现代化”。
谈国际环境:
我国总体仍处重要战略机遇期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刘建兴以“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演变期”为题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从哲学和历史的视角看,外部环境是五年规划中的重要考量因素,外部环境研判在我国历次规划编制中具有重要地位。”他认为,科学准确的预见性在战略规划中至关重要,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如何理解“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刘建兴说,系列丛书的总论《强化思想引领 谋篇“十四五”发展》一书在专章中进行了非常精彩、非常精准的分析。他分享了这些分析判断:
——世界经济将延续分化发展态势,大国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经济体综合实力将继续提升,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可能从欧美转移至亚洲,全球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求合作、谋发展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经济全球化大趋势难以改变,将在曲折中前进。全球贸易规则体系重构动向值得高度关注,新兴经济体面临新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大国科技竞争空前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相互交织,正处于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科技竞争越来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方面,可能重构全球经济格局和创新版图,进一步影响甚至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分工格局加快调整。随着近年来全球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全球价值链在全球经济中占比持续下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国更加重视供应链安全、推动产业链收缩,生产网络区域化、本地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面临深刻变化,区域性经济循环有望进一步强化。
——全球治理体系有望延续变革趋势,各国协调合作与博弈竞争并存。“十四五”时期,全球治理格局将更加复杂多变,传统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将发生深刻变革,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有望逐步提升。
——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深刻调整,能源治理体系仍有待完善。从中长期看,新兴能源消费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有待提升,全球能源供给保障和能源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
——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传统非传统风险挑战交织。地缘政治走势依然错综复杂,气候变化影响可能进一步凸显,社会事业和公共卫生面临严峻挑战。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刘建兴吟诵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定风波》后说,“十四五”时期我国总体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继续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未来越是迷惘,规划越是必要。”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工作多年,参加过“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他以“一部规划的诞生”为题分享了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应对短期困局的同时,你得思考即使当前的这道坎过去了,接下来的几年该怎么办?这就是做规划的一个特点。哪怕像今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哪个部门放松过对‘十四五’规划的研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