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权 2021-09-25发布 阅读:702次 ⋅ DARPA  数字孪生体报告  军事革命   ⋅

导读:作为数字孪生体联盟的年度报告,《数字孪生体报告(2021)》展示了数字孪生体产业的各个方面,能帮助数字孪生体联盟成员开展工作。为便于大家更好了解报告内容,拟撰写10篇系列分析文章。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工业和军事强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逻辑和方法。依托“颠覆性技术”,尽量维持传统优势,开拓无人区大机遇,这是它在日美之争得到验证的方法,目前它继续用在中美之间的竞争中。

任何颠覆性创新都是从概念开始的,因为它需要开辟一个新赛道。新赛道通常是从“识别”一个无人区开始的,最佳的“识别”方式,当然是“定义”一个领域。

传统市场对颠覆性创新的买单能力并不强,因为市场对“产业化”的东西有兴趣。颠覆性创新的东西初期并未为产业广泛了解,因此属于小众产品。盈利的企业不太容易钟情颠覆性技术,军事机构则不然——前提当然是具有军事应用价值。

通过提出“数字孪生体”概念,DARPA在颠覆性创新顶层为一群小伙伴找到了机会:DARPA提出概念,AFRL负责验证,GE/波音/洛马/洛格等负责做解决方案。

DARPA在描述数字孪生体和数字线程的时候,用了一个词汇:曼哈顿计划。

众所周知,传统意义上曼哈顿计划指的是原子弹。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即为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

如果把数字孪生体和数字线程称为当时代的“曼哈顿计划”,似乎有点耸人听闻。笔者在2015年了解这个计划的时候,就具有这样的感觉。然而到2020年的时候,美国国防部给国会提交了报告,阐述了利用数字孪生体“改变世界”的想法,才深刻理解到DARPA引入数字孪生体概念的深谋远虑。

在DARPA看来,能够成为颠覆性技术的备选项,肯定不是别人提出的概念,一定是它自己提出来的。

概念是对某种技术高度抽象的描述,如果由其他人提出概念,难免DARPA不能充分理解,自然难以成为领头羊。通过自身对各种技术发展的理解和掌握,把抽象出来的各个特性和特征包装为某个概念,并有效的传播出去,则形成了可控的无人区。

美国国防部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军事革命”的想法,并把可能想到的作战模式、新型技术和工程方法都尝试了一遍,期间提出了VR/AR、基于仿真的系统工程、MBSE、CPS等等,但称得上“革命”的技术,它们都不满足。

工业4.0研究院认为,能够带来“革命”的技术,大致满足几个条件:一是提出的概念跟现有概念有足够区隔,能够“定义”足够大的“无人区”;二是颠覆性技术需要有研究能力的引领者,可以不断完善该范式;三是符合通用目的技术定义,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数字孪生体》一书的介绍。

数字孪生体满足以上三个条件。

DARPA提出的数字孪生体,自然跟智慧城市无关,跟仿真不是一回事,与系统工程虽有渊源但显然不同,它要解决的问题恰好是MBSE。通过10年时间的探索,DARPA已经构建了完善的数字孪生体范式,在军事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

《数字孪生体报告(2021)》关于DARPA及小伙伴的案例提及较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全文。

在人尽皆知的军事革命背景下,DARPA启动的“数字曼哈顿计划”(Digital Manhattan Project)正在进行中,工业4.0研究院将持续跟踪相关动态,在即将发布的《数字孪生体报告(2022)》中,继续为数字孪生体联盟成员呈上最新的分析。


附:数字孪生体报告(2021)链接

http://www.innovation4.cn/library/r49999


作者:胡权,工业4.0研究院院长,数字孪生体联盟理事长


评论

您不能发表评论,可能是以下原因
1、登录后才能评论
2、作者关闭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