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冲突和合作的心理基础是猜测对方得动机和下一步行动,在理性人得假设下,双方博弈可能达到均衡状态。如果上方或者至少有一方偏离理性前提落入“个性”、“特色“得陷阱,冲突可能失控。
我们用生活中得例子说明什么是博弈论的理性前提。
假设在没有手机的年代,你跟你的朋友相约去一个地方,比如你将在上海与某个人会面,但没有人告诉你会而的地点。你与对方也没有事先约定会面的地点,而且无法用其他提任何途径与对方进行联络。你和对方只能自己寻找会面的地点。
你将怎么做?
这是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谢林在他的《冲突的战略》一书中提出的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博弈论的默式谈判概念。
谢林对美国纽约市的调查结果时,大多数人选择到地铁的中央车站(服务台)会合。
如果你的选择地点非常与众不同,你大概无法与对方会面。
在博弈的场景中,你不能太有个性,如果你以自己的特色与他人博弈,也许你会输得很惨。因为博弈的精髓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即你一定要猜到对方得想法和动机,建立其双方得默契和共识。
谢林于1951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教学长达20年,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
他在200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获奖理由是在博弈论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的新闻稿中就特别提到了他的《冲突的战略》一书。
曾经担任美国国防部战略副助理部长的柯伯吉在2021年写了《拒止的战略》,其中,就引用了谢林的冲突的战略思想。
要知道,柯伯吉曾经负责2018年美国的国防战略,他认为,谢林的冲突的战略思想,能够指导美国下一阶段的大国竞争,“孤立”调整美国霸权的大国是其战略的核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