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统互联网进入了成熟期,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虽然对于新增长在什么地方并不明确,但擅长概念先行的互联网公司看到了跟产业结合的机会,直截了当提出了“产业互联网”(Industry Internet),希望成为互联网公司的下一个风口。
产业互联网的概念由“产业”和“互联网”两个词汇构成,很容易望文生义,得到不少企业的认同,获得了较大规模的拥趸。虽然国家主推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但产业互联网仍然吸引了研究机构(例如清华大学、工业4.0研究院等)的关注。
笔者曾参与撰写了《产业互联网白皮书(2018)》、《2018年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报告》等报告,结合到工业4.0研究院的最新成果,本文希望从工业4.0三大集成的角度去认识产业互联网的两大流派。
(一)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在即将出版的《2018年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报告》(发布在《互联网经济蓝皮书(2018)》)中,工业4.0研究院提出了“互联网五分模型”(IFPM,Internet Five-Point Model),依据该方法,对传统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等概念进行了区隔,以便明确各自的核心特点。
通过IFPM模型方法,很容易说清楚传统互联网的虚拟属性和智能制造的物理属性,产业互联网处于中间状态。如果采用工信部对工业互联网的定义,其含义较为宽泛,包含了跟互联网相关的所有内容。
工业4.0研究院的互联网五分模型(IFPM)
以行业人士对产业互联网的认识,产业互联网显然不等同于传统的消费互联网,跟智能制造也有较大的差别,毫无疑问,产业互联网跟工业互联网具有迥然不同的基因。
以一个研究人员的感受来看,产业互联网容易跟产业经济学关联在一起,也容易跟产业价值链产生关系。事实上,从行业人士对产业互联网的论述来看,产业互联网解决的是产业资源配置问题,这正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二)工业4.0三大集成之端到端集成
2013年4月德国工业4.0工作小组发布的《工业4.0未来项目实施建议》中,提出了三大集成,正常顺序为横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纵向集成。
工业4.0研究院院长、开源工业互联网联盟理事长胡权对此进行了追根溯源的分析,德国经济科学研究联盟参与撰写的报告,遵循了经济学的边界原理,横向集成涉及到多条产业链、端到端集成针对单一产业链、纵向集成主要在企业边界,完全符合经济边界从大到小的规则。
因此,德国工业4.0三大集成中的端到端集成更接近国内提及的产业互联网。
端到端集成需要打通各种信息流,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效果。当然,德国产业的稳定度高,如果可以提升供应链的效率,特别是实现协同创新,这将给德国的主导产业(例如汽车)带来难以想象的竞争优势。
据工业4.0研究院德国工作小组的跟踪,在德国产业价值链上,难以在汽车等少数行业之外形成端到端集成的实践。理由很简单,如非产业链上的主导企业,难以要求其他参与者分享信息,更谈不上分享经济价值了。
(三)产业互联网两大主要流派
据工业4.0研究院观察,通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国内产业互联网形成了两大主要流派,分别为供应链金融流派和工业电子商务流派。
供应链金融流派深受互联网及金融控股企业的喜爱,因为这符合虚拟经济的特点,换句话讲,供应链金融流派人士通常具有金融背景,或者具有流量运行经验,他们在该领域更容易感到得心应手。
据笔者观察,国内外采用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企业比较普遍。例如,GE和西门子的金融部门,采用ISO 55000的资产管理服务,本质上就是依附于融资租赁的产业互联网服务。
不过,如果风控不够到位,采用供应链金融的方式具有风险。最近媒体比较关注的沈阳机床,它的i5OS融资租赁模式,就是希望发展为供应链金融,但实际操作效果并不理想。
除了供应链金融,产业互联网的另一流派当属工业电子商务。
阿里巴巴、MFG、海智在线等号称C2M/C2B的模式,本质上是工业电子商务。它们把传统的B2B交易放到了互联网上,通过撮合交易降低成本,实现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垄断地位,从而赚取服务费。
这种模式应用场景并不简单,大部分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最终需要依靠一家集团公司,通过强制性手段把采购业务转移到平台上,从而快速形成垄断地位。
总而言之,产业互联网作为互联网领域最有前景的领域,需要深刻认识其规律,采取恰当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战略,方可成为产业互联网领域的翘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