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太空部队白皮书》发布会上,笔者做了《建立电磁、太空和网络三位一体的通用目的部队》的发言,围绕现代联合作战的相关问题,引入“通用目的部队”概念做了分析,特撰文一篇说明。
对于现代部队如何建设的问题,行业内存在大量的论述,给笔者很大的启发,特别是美国部分专家提出的“力量倍增器”(Force Multiplier),直接促成了“通用目的部队”(General-Purpose Force)概念的提出。
熟悉笔者所著《数字孪生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通用目的技术》一书的读者,对“通用目的”这个词汇应该不陌生。
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Purpose Technologies)是经济学领域的词汇,主要用来说明某种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它跟技术工程师口中的标准技术有关系,但不限于此,甚至超出了某个具体行业的束缚,成为多个行业的技术动力,因此体现为经济特征。
对于军事领域来讲,随着军事技术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作战目的越来越特定化,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就更为细化,导致武器装备的通用性越来越差。
这样做的具有历史和技术两方面的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为了实现精确打击的军事任务,研制杀伤力更大的武器装备成为基本要求。
以核武器为例,美军的库存就有数百种核武器装备,针对机场、海上目标、地下指挥所等都有对应的装备,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但这也增加了其全球作战需要准备的武器装备数量和种类,导致其财力不支。
另外,过去几十年的军事技术发展以专业化为目标,促使不少冷门的技术产生,使得各种武器装备研制的需求千奇百怪,甚至军事主管也不能辨别或应用。
客观的讲,军事装备的专门化不能怪罪到军工企业,它本质上是军事需求牵引的。
既然军事作战人员需要各种不同特效的武器装备,完成不同的战略和战术任务,根据匹配原则,这些武器装备专门化或专业化就是必然的选择。
随着作战任务成功实现的焦点从装备的特效转向一线人员的灵活性,通用性的需求越来越明确,这也是美国在2018年发布《数字工程战略》的原因,它抛弃了传统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思路,选择全新的数字工程概念,并实施基于数字孪生体的模块化开放系统架构(MOSA)。
与此同时,它还力图建立类似马赛克的部队,让各种部队拥有各种各样的作战能力。
以通用目的部队的视角来看,各国军事部门大力建设合成旅,其目的就是希望较小单元在战场具有多种多样的作战能力。
对于传统负担较重的陆军和海军来讲,直接转型通用目的部队的可能性较小,即便对于开放度较高的空军,也不具有全面转型的能力,因此,从空军剥离太空部队,成为美军选择的一种手段。
各位军事人员很清楚,不仅太空域是一个作战域,电磁和网络也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域,由于这三个作战域天生是数字化的,那么建立数字孪生电磁、数字孪生网络以及数字孪生太空要比其他军种要容易得多。
电磁、太空和网络在传统部队体系中,通常起到的作用是支援,这是一种加法,但如果把它们建设为通用目的部队,则在战区级作战中起到乘法甚至指数级的作用。
一旦某方在某个作战域实现了压倒性的优势,那么就会对另一方产生釜底抽薪的作用,战争或战斗可能已经确定了输赢。
不管是几十年前的海湾战争,还是最近的乌克兰冲突,都证明了一点:通用目的部队已经崭露头角。
人们应该意识到,在未来战争中,谁可以在通用目的部队建设中领先,就可以获得战场的主动性,达到其他部队的乘数或指数型效用,实现大家所追求的非对称军事优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