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4日,军事领域的专家被一篇南华早报发布的文章吸引,文章题目为《波音电子战飞机如何在南海闯入中国杀伤网》(How Boeing’s electronic war fighter runs into China’s ‘kill web’ in the South China Sea)。
随后,国外不少媒体发布相关文章,揭露了中美两国的电磁战情况,其中,有些信息值得数字孪生战场公众号读者了解。
南华早报透露,去年12月,美国海军解除了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战斗群第136电子战中队(VAQ-136)指挥官威廉·库尔的职务,其原因是“对他的指挥能力失去信心”。
然而不到半个月,中国军委授予海军055型驱逐舰南昌舰“时代楷模”称号。
对于这两件事情是否有关联,目前没有任何官方消息证实。不过,把这种媒体报道的场景作为案例来分析,对未来电磁战的推演和研究有较大的帮助。
更重要的是,南华早报报道称,这次电磁战对抗中,中国海军有可能采用了AI驱动的分布式雷达系统。一些专业媒体称,这是一种AI驱动的杀伤网,正如DARPA在马赛克战(Mosaic Warfare)中设想的一种作战样式。
然而,南昌号驱逐舰的雷达系统继续正常运行,并锁定在美国舰队的主要目标上。南昌号驱逐舰的一名指挥官后来告诉官方媒体,美国飞机和船只在打开垂直发射系统(VLS)的保护盖后不久就后退了。
一家媒体报道称,美国失去了对中国的电磁战优势。
“咆哮者”由波音公司制造,是一种主要用于电子干扰的电磁战飞机。基于F/A-18“超级大黄蜂”,它可以加载各种电磁战系统,以高功率抑制所有频段和所有方向的敌人侦察和通信信号。
它还可以发射反辐射导弹,对舰载雷达进行精确打击,使其成为美国海空战战略的核心战斗力量。“咆哮者”的生产始于20年前;多年来,该平台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升级。
然而,新论文表明,其所有能力并非万无一失。
“认知智能雷达具有主动环境传感、任意发送和接收设计、智能处理和资源调度等功能。它可以有效地应对EA-18G的复杂和可变电磁干扰,”刘尚福教授领导的项目团队写道。刘尚福是中国东南安徽省赗府海军士官学校的雷达专家。
中国的现代军舰有多个具有不同工作原理和传感器的雷达。据南华早报报道,中国还解决了传输和处理大量数据的瓶颈问题,以帮助简化集成。
据研究人员称,这种组合大大降低了咆哮者对单个雷达干扰的有效性。
系统检测不仅仅是多个检测传感器的堆叠,也不是松散连接的网络,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利用不同传感器的性能特征,以及从战术角度合理分配和调度检测资源,以增强平台的信息控制能力。
中国科学家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保持整个车队的高速和可靠的通信方面也取得了突破。为此,研究人员解释说,当EA-18G对一艘中国海军舰艇发动攻击时,附近的中国海军舰艇会立即反击。
刘尚福和他的同事写道,当船只共享信息时,就会创建一个巨大的“杀伤网”,能够“灵活、积极、快速和智能地对抗EA-18G,实现从'单一资源对抗'到'系统检测资源对抗'的转变”。
科学家补充说,凭借技术,中国海军已经扭转了之前的谨慎风格,采取了更积极主动的战术,即“攻击作为防御,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优化组合,并与其他元素联手对抗电磁战飞机”。
数字孪生战场实验室关注认知电磁战,并开展了系列深入研究,2023年发布了《认知电磁战白皮书》,在行业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这次南华早报披露的电磁战,符合数字孪生战场实验室提出的认知电磁战定义,这意味着“杀伤网”已经具备实战能力。
作者:吴海军,数字孪生战场实验室副主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