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为“点肆100”计划的一部分,工业4.0研究院拟发布系列文章,分享数字孪生维护、数字战役和数字孪生战场相关研究成果。第一个阶段完成了数字孪生维护分享,目前进入“数字战役”阶段。
天海防务北京研究院院长李方推荐了《软件创业大败退》一文,其中提到了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2011年在《华尔街日报》发布了《软件吞噬世界》,这跟我们正在探讨的“软件工厂”颇有关联,转载该文。
安德森预言,软件企业正在"吞噬世界",以其更智能、更高速和更低廉的新业务取代旧的产业。如果这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安德森的预言提前应验了。智能手机现在成为了坐出租车、预约医生或安排约会的联络工具。
对于数字孪生体挑战赛微信群一直在讨论的“软件工厂”,从另一个视角(资本视角)去看软件产业及创业企业,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和体会,欢迎大家在群里面继续探讨。
软件吞噬世界
本周,惠普(我是该公司董事会董事)宣布将放弃目前处于步履为艰的PC业务,转而致力于认为具有更大增长潜力的软件业务。同时,谷歌宣布收购手机制造商摩托罗拉移动。两者此举令科技世界震惊,但也符合我很长时间以来所观察的发展趋势。尽管当前股市低迷,但这一趋势使得我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未来增长保持乐观情绪。
简而言之,软件正在吞噬整个世界。
在1990年代互联网泡沫破灭10多年后,类似Facebook和Twitter等许多新型互联网公司不断涌现,他们在二级市场迅速增长的估值,有的甚至成功的进行了IPO,这些正在引发硅谷热议。Webvan和Pets.com的倒塌还让投资者记忆犹新,人们面对今天的情形不禁要问:“新一轮泡沫又回来了吗?”
我和其他一些人则一直持相反观点。(我是硅谷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Horowitz联合创始人、首席合伙人,该公司已向Facebook、Groupon、Skype、Twitter、Zynga和Foursquare,以及其它多家公司投资。我还是LinkedIn个人投资者。)我们认为,许多互联网公司后起新秀正在创造真实、高增长、高利润率和高防御性的企业。
目前的资本市场并不热衷于科技公司,一些主要的上市科技公司市盈率(P/E)空前低。例如,苹果具有巨大的利润潜力,占据着优势的市场地位,并且在过去两周其市值超过埃克森美孚公司而成为美国最大的公司,但它的P/E只有15.2,与股市大盘相当。也许最能说明问题的的,当大家都在尖叫着“新泡沫”的时候,泡沫其实不会出现。
不过,目前太多的辩论围绕的是那些硅谷最优秀新公司的估值,而非这些公司的内在价值。我认为,我们正处在激动人心和广泛的科技及经济转型中,软件公司将会担当经济的大半部分角色。
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及行业将离不开软件,网络服务将无所不在,从电影、农业到国防。许多胜家将是硅谷式的创新科技公司,它们侵入并推翻了已经建立起来的行业结构。未来十年,我预计将有更多的行业被软件所瓦解,出类拔粹的硅谷新公司将会成为这一趋势的主要推动者。
现在为何出现这种情况?
60年前的计算机革命,40年前的微处理器发明,20年前的互联网新起,所有这些技术最终都通过软件改变各个行业,并且在全球范围被广泛地推广。
超过20亿人现在已使用上宽带互联网,十年前我还在与人联合创建的Netscape工作,那时全球使用宽带互联网的人口还只有5000万。未来十年,我预计全球至少有50亿智能手机用户,每个人都将能够通过自己的手机与互闻实现实时连接,做到每天每刻。
在终端,许多行业中软件编程工具和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将让新创建全球性软件初创公司变得容易,无需投资新的基础设施和培训新雇员。在2000年,在我的合作伙伴本·霍罗威茨(Ben Horowitz)是第一个云计算公司Loudcloud的CEO时,运行基本互联网应用的一位客户的月成本大约为15万美元,而现在在亚马逊运行同样的基本互联网应用的月成本大约只有1500美。
随着创业成本的降低以及对网络服务的巨大市场需求,全球经济将首次实现数字化,这是1990年代初每位网络梦想家的梦想,而现在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一梦想已经变成现实。
也许,软件正在吞噬传统行业的一个最有戏剧性的例子是Borders的灭亡和亚马逊的崛起。在2001年,由于认为在线书籍销售是非战略性和无足轻重,Borders同意将它的在线业务移交给了亚马逊。
现在,全球最大的书商亚马逊是一家软件公司。该公司的核心实力是它的令人惊异的软件引擎,让所有商品都能够在网上进行销售,实体零售商店成为非必须。此外,当Borders正在走向破产时,亚马逊改版了它的网站,推动其Kindle电子书销售业绩首次超过实体书。现在,甚至书籍本身都成为软件了。
今天就用户数量而言为最大视频服务网站的Netflix,就是一家软件公司。Netflix怎么样促使Blockbuster破产,这已经是一个以前的故事了,但现在其他的传统娱乐供应商也正面对同期的威胁。Comcast、时代华纳以及其它公司,都在顺应时势而将自己转变成软件公司。Comcast、时代华纳提出的“TV Everywhere”(电视无处不在)服务理念,把内容从电缆中释放出来,转而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相连接。
今天占据垄断地位的音乐公司也是软件公司:苹果的iTunes、Spotify和Pandora。传统的唱片公司越来越依靠向那些软件公司提供内容来维持生存。音乐行业来自数字渠道的营收在2010年总计为46亿美元,占整个音乐行业总营收比例为29%,而在2004年这个比例只有2%。
今天增长最快的娱乐公司是视频游戏开发商,仍然是软件公司。五年前视频游戏行业市场规模只有300亿美元,而现在已经增长到600亿美元。增长最快的视频游戏公司是Zynga(它是Facebook平台游戏FarmVille的开发商),Zynga开发的全部是网络游戏。Zynga第一季度营收增长至2.3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预计网络游戏《愤怒的小鸟》开发商Rovio今年的营收将超过1亿美元(在2009年晚些时候推出iPhone版流行游戏《愤怒的小鸟》时,该公司接近破产)。与此同时,美国艺电(Electronic Arts)和日本任天堂等传统的视频游戏开发商的营收,则处于停滞和下滑窘境。
几十年来最为出色的新电影制作公司皮克斯(Pixar)是一家软件公司。迪斯尼之所以收购了这家软件公司,目的是保持其在动画电影市场地位。
当然,摄影很早之前就已经被软件所吞噬。在市场上购买的手机,不可能没有软件驱动的摄像头,拍照能够自动上传到互联网上进行永久性存储并能够在全球范围共享。类似Shutterfly、Snapfish和Flickr等这样的公司已经侵入柯达的领地。
今天最大的直销平台是软件公司谷歌。现在,Groupon、LivingSocial、Foursquare以及其它公司都加入到这一平台,这些公司正在使用软件吞噬零售行业。在2010年,Groupon营收超过7亿美元,该公司建立不过才两年。
今天增长最快的电信公司是Skype,它是刚刚被微软以85亿美元价格收购的一家软件公司。美国第三大电信公司CenturyLink,其市值为200亿美元,截至6月30日的接入用为1500万户,但其营收正以每年7%幅度在萎缩。不计来自收购的公司Qwest所产生的营收,CenturyLink营收萎缩幅度超过11%。与此同时,美国最大的两家电信运营商AT&T和Verizon,通过实现向软件公司的转型以及同苹果和其它智能手机制造商进行合作,而使自己维持了生存。
LinkedIn是今天增长最快的招聘公司。雇员曾经以来第一次能够在LinkedIn上维护他们自己的简历,从而使得招聘者能够进行实时搜索,这一服务让LinkedIn能够有机会在规模达4000亿美元的招聘市场获得收入。
软件还正在吞噬许多被广泛认为主要存在于实体世界的行业的价值链。今天的汽车里,软件操作着引擎,控制着安全功能,给乘客带来娱乐,引导驾驶员向目的地行驶,实现每辆汽车与移动设备、卫星和GPS网络相连接。主要是因为大量软件的运用,汽车迷们能够修理自己汽车已成为历史,这主要通过软件的使用。向混合动力以及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将会加速向软件的转移,其中电动汽车完全由电脑控制。软件驱动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由谷歌和一些重要的汽车公司在开发。
目前领先的实体店零售商沃尔玛,利用软件提升了它的后勤和配送能力,增强了竞争力。国际性速递集团联邦快递也同样如此,其卡车、飞机和配送中心组成了被认为是最好的软件网络。今天以及未来,航空公司的成败将取决于它们凭借软件进行正确地定价机票、优化路线及收益的能力。
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是超级计算机、数据可视化和分析行业的早期创新者,这些对今天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成就至关重要。农业也日益受到软件推动,包括卫星对土壤的分析就涉及每亩选种软件算法。
金融服务业在过去30年很显然已经被软件所改变。几乎每一笔财务处理,从某人买了一杯咖啡到某人交易了1万亿美元的信贷违约掉期,都是通过软件完成。金融服务行业许多领先的创新者都是软件公司,例如Square,能够让任何人凭借手机接受信用卡付款;这样的公司还有Paypal,今年第二季度其营收达到1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1%。
我认为,医疗卫生和教育行业接着将向软件进行根本性的转变。我旗下风险投资公司正在支持这两个庞大和重要行业中一些不错的初创公司。我们认为,从历史上看具有抗变化这两大行业,都已经准备好将被伟大的以软件为中心的企业家所颠覆。
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防部也日益在使用软件。现代战斗士兵已被纳入软件网络,从而获得情报、通信、后勤提供以及武器引导。软件驱动的无人机能够进行空中攻击,避免了人类驾驶的危险。情报机构使用软件进行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发现和跟踪可能的恐怖隐情。
每个行业的公司都必须做好迎接软件革命到来的准备,其中甚至包括那些今天已经具有了软件基础的行业。甲骨文和微软等目前出类拔萃的软件公司,由于相关问题正日益受到Salesforce.com和Android等新软件产品的威胁。
在某些行业,特别是类似石油和天然气这样有着深度实体世界成分的那些行业,软件革命对于现有公司来说将是一个重要机遇。但是在许多行业,新软件理念将导致硅谷式初创新公司的兴起,这些初创企业将肆无忌惮地侵入现有行业。未来十年,现有公司和软件驱动型初创公司之间的竞争将趋于白热化。提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理论的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将为此感到自豪。
然而,过去几周观看着自己养老金数目变动的人们也许会对此表示怀疑,特别是关于这将对美国经济具有积极作用的观点。当前许多大型科技公司,其中包括谷歌、亚马逊、eBay等,都是美国的企业,这并不偶然。出色的研究型大学,富于冒险精神的企业文化,富实的创新资本和可靠的商业与合同法,这些方面的组合使得我们在世界上前所未有和无与伦比。
不过,我们面临几大挑战。
其一,目前处于创业阶段的每家新公司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逆风,使得所面临的挑战远大于1990年代初。这种时候创建一家公司的好消息是,取得成功将极强有力和具有适应性。当经济最终稳定时,出色的新公司的增长将会更快。
其二,美国和全世界的许多人缺乏参加从软件革命产生出来的新公司必须的教育和技能。这是一个灾难,我工作过的每家公司都绝对地缺乏人才。胜任的软件工程师、经理、营销人员和销售人员,即使在美国失业率很高的时候,在硅谷也是能够随时找到他们希望的高职位和高薪水。这个问题比看起来甚至更糟糕,因为目前一些行业中的许多工作人员在软件革命中误入岐途,并且可能永不能回头。只有教育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前面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最后,新公司需要证明自身价值。他们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文化,让他们的客户感到高兴,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证明自身估值在上升。任何人都不应指望在一个既定的行业建立一家高增长、软件驱动型的新公司是容易的。这实际上是极其困难的。
我有幸曾和一些优秀的新软件公司合作过,我能够告诉你们他们做的确实非常出色。如果他们的表现达到我和其他人的期望,他们将成为全球经济中非常珍贵的基石公司,获得比以往技术行业更大的市场。
与其不断地质疑这些新一代科技公司的估值,不如让我们试图理解这些公司如何在做,他们在做什么,对于企业和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为了能够在美国和全世界扩大这些创新型新软件公司的数量我们能共同做什么。
这是一个伟大的机会,我明白该把自己的钱投向哪里。
(全文结束)
2014年的时候,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时,安德森回顾了他当初的预言,并对来年做了几点新的预测。他坚持认为,有价值的新兴软件企业的崛起让经济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非泡沫──他还对Pinterest(他的风险投资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对其进行了投资)和Snapchat公司(他的公司未对其进行投资)数十亿美元的估值作出了解读。
经过编辑的采访节录如下:
《华尔街日报》: 当前驱使技术飞速进步的东西是什么?
安德森:智能手机实际上只是在最近两年时间里才成为了一种大众市场现象。2014年到来之际,我想全世界智能手机的数量大约已达20亿部,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三年之内,我想要买一部非智能手机是不可能的了。供货商实际上即将停止制造这些低端的功能型手机,转而只生产智能手机。那样会让智能手机数量达到50亿部。
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生活在一个人人兜里都有一台超级电脑、人人都能建立联络关系的世界。因此,它产生的影响也刚刚初露端倪。
《华尔街日报》: 那样会进一步扩大那些能控制平台的企业──苹果公司(Apple Inc.)和谷歌公司──的实力吗?
安德森:按目前的趋势,是的。苹果和谷歌都处于实力超凡的地位,因为它们是这个新世界里的两个主要平台拥有者。毫无疑问,它们的力量现在还在增强。苹果面临的大问题是:他们能守住在高端市场的市场份额吗?谷歌的问题是:他们能否维持安卓(Android)的统一,或者说安卓是否会分裂,尤其是在海外?
《华尔街日报》: 现在有大量资本进入各种软件企业,这种情况是可持续的吗?
安德森:在我看来,现在发生的事情中没有一件是波及所有人的。从本质上来说不存在泡沫。泡沫是一种非常具体的现象,你会看到群体性的心理特征,每一个投资的妈妈和爸爸、每一个出租车司机和擦鞋男孩见股票就买──回想一下,从南海泡沫(the South Sea Bubble)到互联网泡沫(the dot-com bubble)无不如此。
那样的事情现在没有发生。我们谈及的是数量很少的公司。而且,我们所说的差不多全属于私营部门,并没有真正太多地影响到公共市场。
《华尔街日报》:现在这种情况与互联网泡沫有何不同?
安德森:今天,建立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成本比1990年代末期要低得多。在上世纪90年代,如果你想开一家互联网公司,你需要购买升阳公司(Sun)的服务器、思科公司(Cisco)的网络设备、甲骨文公司(Oracle)的数据库以及易安信公司(EMC)的存储系统。哪怕只是组装起来运行,那些公司都会向你索要大笔的收费。如今的新型初创企业不会买任何那类东西。他们实际上不会从那些公司购买任何东西。相反,他们会登录亚马逊网络服务系统(Amazon Web Services),喝着咖啡就完成了支付,他们购买每台设备──每台计算设备、每台存储设备、每台网络设备、每个软件──所付的钱比过去便宜100倍到1000倍。
回想起来,上世纪90年代末市场那么有限、成本那么高昂,互联网公司居然可以办成简直是个奇迹。易趣网(eBay)能够成功是个奇迹,亚马逊(Amazon)能够成功是个奇迹。
困难存在于细节的处理。每家公司其实都有责任证明自己未来会是一家特别的企业,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能够适当盈利,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公司将会是价值连城的企业。这是一个大量创建特色企业的时代。那些说现在的情形跟上世纪90年代相似、这个行业会土崩瓦解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华尔街日报》:可是在那些吸引了大量风险资金的领域,还有足够的需求再容纳两家、三家甚至很多家企业吗?
安德森:总的来说,在技术领域,市场上都是赢家通吃。谷歌在搜索等领域仍在与别人竞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谷歌在与微软(Microsoft)和雅虎(Yahoo)的竞争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
我认为问题在于:公司的业务类别与行业是什么?Dropbox公司和Box公司是相同性质的企业还是有所区别?一种看法认为它们是一码事,另一种看法──正是我们的观点──认为它们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一家关注的是消费者,而另一家关注的是企业。
再举一个例子:是否所有分享型经济企业应该合并为仅有的一家公司?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在每一个产业链中都有一个大赢家。
《华尔街日报》:大批企业普遍获得资金,很多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失败。失败在硅谷(Silicon Valley)是好事还是坏事?
安德森:在这个问题上我真的很为难。两方面我都能说出理由。我身上的中西部新教徒(The Midwestern Protestant)成分强烈认为,失败是一件可怕、恐怖、糟糕的事情,每一个企业家的目标都应该是不要失败。说什么失败在硅谷有一定好处、失败没什么关系、失败妙不可言、失败是过程的一部分,这不过是一堆废话,实际上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化基因,因为它给人以轻易放弃的借口。看一看企业历史上和技术领域里获得伟大成功的案例吧,它们都要求人有真正的决心和真正的毅力。
我同样可以为之热情辩护的另一面是,对于硅谷及更大范围的美国来说,文化上的一个巨大积极因素就是失败不会终止你的事业。失败不是耻辱的标志、意味着你在自己这一行完蛋了──在世界上其它很多地方是这样。在硅谷,失败意味着你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我一直告诫企业家的一件事是,不要只雇佣来自成功企业的人士,因为从成功企业来的人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也许他们只是跟随大流。相反,经历了艰难困苦的人往往适应力更强,他们的决心往往更加坚定,面对困难无所畏惧。
这事我试图这样来解决:我认为两方面都有一些道理,我觉得两种看法都在理,于是这不外乎就是一个存在细微差别、就看你怎么看的问题了。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真的不能轻易放弃,但与此同时,不是任何事情都行得通的。当有些东西不能成功的时候,它不应该终结你的事业,它只应该让你知道你可以做的下一件事是什么。而这正是硅谷的精髓。
《华尔街日报》: 你如何支持没有商业模式的初创企业?对于品趣志公司,你们是如何从零收入中得出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0亿元)估值的?
安德森:这样的企业有两种类型。你可以猜得到在我眼中品趣志公司属于哪种类型。
有这样一些企业,外界的所有人都认为公司里这些人不知道怎么去赚钱,但其实他们知道。做戏的情况是存在的,这些公司有时假装表现出我们只是一帮小孩子,我们只是在胡搞一气,我都不清楚我们怎么才能挣到钱。这是有意装出来的,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会演戏。他们不让其他任何人知道他们已经找到了挣钱的途径,因为那样会招来更多的竞争。脸谱公司(Facebook)一直就心知肚明,邻客音公司(LinkedIn)一直就心中有数,推特公司(Twitter)一直就心照不宣。
他们明白自己未来能够推出的有价值的产品有何特性,也明白人们会为之掏腰包的。他们当时对产品还没有明确定义到可以随时装船的程度,或者还没有建立销售队伍,因此有些事他们还没有完成,但他们心里很清楚。他们拥有高度的信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发现他们是对的。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企业是真的不知道怎么去赚钱,呃,他们千真万确不知道。遇上这样的事你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创立之初就不知道该如何挣钱的公司中有一家叫谷歌。
《华尔街日报》: Snapchat公司属于哪种类型?
安德森:看好Snapchat公司是因为中国有一家身价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00亿元)、名为腾讯(Tencent)的公司。腾讯之所以价值1,000亿美元,是因为它把它的信息服务功能植入了智能手机,然后打包推出各种各样的服务──诸如游戏、社交网络、表情符号以及视频聊天等项目──然后对所有这些增值服务收费。腾讯已经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科技公司之一,在香港证券交易所(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的市值达到了1,000亿美元。也许那正是Snapchat公司(首席执行长(CEO)埃文·施皮格尔(Evan Spiegel))的计划。也许埃文的计划就是把腾讯的经营模式移植到美国,目前还没有哪个人做到了这一点。
《华尔街日报》: 就在软件吞噬世界的时候,现存那些受到新兴初创企业冲击的老企业命运将会如何?它们只会衰亡告别呢还是会调整求生?
安德森:要说有人想完全摆出一副防御姿态的话,有些人还真的选择这么做。但我想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开始认为,好吧,现在好机会出现了,有了新的途径与顾客建立联系,可以确保我们的顾客感到舒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