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权 2018-06-09发布 阅读:1030次 ⋅ 技术革命  演化经济学   ⋅

一般来说,演化经济学是一门还不够完善的经济学分支,它缺乏体系化的理论,虽然有不少演化经济学提出了引入瞩目的经济学范式,但它缺乏公认的专业术语(Terminology),从而导致相关思想及应用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可。

即便如此,由于演化经济学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经济,比较符合现代经济的实际,特别是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和“破坏性创新”(Creative Destruction)等创新理论,很好阐释了创新这种经济变化中的实质。

当然,颠覆性创新将导致技术革命的发生,这一点已经被Carlota Perez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一书中进行了证明,并成为研究技术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自从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中国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等产业政策提出之后,一些关注技术革命的专家开始思考其中的规律,有些专家还撰写了专门的书籍来证明其观点。不过,从工业4.0研究院观察到的成果来看,这些理论体系或书籍,普遍存在理论体系化和公理化不足的问题。

之所以说这些理论体系化不足,主要原因是研究时间不充足,导致了研究成果不够成熟,就匆忙公布出来,导致很多疑点或争论,当然也谈不上真正成为指导行业实践的理论体系。

2015年工信部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该文件明确指出“两化融合为主线,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但客观的讲,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两个概念都缺乏体系化的理论基础。

两化融合的理论体系包揽万象,它涉及到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等内容,导致企业难以真正操作实施,因此要进行大范围推广是困难的。2013年8月23日,工信部发布了《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年)》,并形成了非强制性贯标工作,该工作持续了5年时间,今年是最后一年。

从工业4.0研究院观察到的情况来看,两化融合的确促进了中国企业的信息化,但对于制造企业来讲,相关效果泛善可陈,除了央企和国企效果比较明显外,中小企业几乎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这样的结果,不能说跟理论的体系化不足没有关系。

对于智能制造来讲,一直以来都缺乏有效的理论体系,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日本就对智能制造理论体系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最后也无果而终。中国在最近3年时间再次定义智能制造概念,实际情况把德国工业4.0理论体系改头换面的情况比较多。

如果我们认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概念就是技术革命的理论,那么,为这些概念构建完善的体系就势在必行。可惜的是,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迄今缺乏研究过程所需要的讨论,更遑论严格的范式和体系了。

之所以提到我国的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两个主要的产业政策,是因为目前全球正在发生技术革命,如果不能在经济学范畴对技术革命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具体产业政策采用的技术概念进行体系化构建,那么要真正指导经济发展,是有一定难度的。

当然,笔者认为,演化经济学是研究和构建技术革命范式的最佳工具之一,应该对演化经济学相关的理论有深入的学习,结合到中国的实际情况,推动中国制造行业创新发展。

评论

您不能发表评论,可能是以下原因
1、登录后才能评论
2、作者关闭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