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贰 2021-06-27发布 阅读:621次 ⋅ 数字孪生体联盟  数字孪生技术研究院   ⋅

数字孪生体联盟近期关注,成都高新区发布了“岷山行动”计划,5年投入3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其中拟支持的领域即为数字孪生体,按照公布的名单,在第二批需求榜单上明确提出了“数字孪生技术研究院”建设。

今年1月,成都高新区启动“岷山行动”计划并发布首批14个需求榜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吸引申报团队92个。聚焦项目技术先进性、产业化前景、落地可行性,经过部门初审、专家评审、尽职调查、项目磋商等环节,最终首批6个项目成功入选。

成都高新区将给予项目资金支持约4.5亿元,平均扶持力度约7500万元,其中单个项目最高支持近1亿元,支持力度较大。

按照公布的新闻稿介绍,进入支持计划的新型研发机构,在产业化方面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已经公布的6个揭榜项目储备了一批优质的拟转化项目,1-2年内即可成立孵化企业,3年左右孵化企业有望实现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估值。

6月15日,成都高新区发布了暨第二批需求榜单,其中涉及到“数字孪生技术研究院”和“工业软件技术研究院”,引起了数字孪生体行业人士的关注。

“数字孪生技术研究院”突破领域的要求如下:

围绕绿色超算集群、三维引擎和渲染等产业链环节,开展对物理空间实体的外形、内部结构、约束和控制算法等全数字化的三维图形/模型渲染相关的算法研究,搭建采用云计算架构和超级集群并行计算云渲染平台,形成数字孪生技术超算、实时渲染等理论研究和开发体系,解决数字孪生各场景研发新的区块链架构、优化的共识算法和加密算法等方面关键技术难题,推进一批数字孪生技术在创意设计、游戏动漫、虚拟直播、医学分析等领域应用项目成果产业化。核心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工业4.0研究院院长、数字孪生体联盟理事长胡权认为,成都高新区发起揭榜挂帅,邀请天下英豪参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符合去年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网信办共同提出的“数字孪生创新计划”要求。不过,从公布出来的突破领域要求来看,更接近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的技术要求,对于真正的数字孪生体未来10年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把握还不够。

需要了解“数字孪生技术研究院”情况的数字孪生体联盟成员单位,请联系秘书处负责人。


附录:成都高新区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项目需求榜单(第一、二批合并)

序号

项目名称

突破领域

1

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院

以硅、氮化镓、碳化硅为基础,聚焦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不同应用领域的功率二极管、功率MOSFET、IGBT、功率模块等产品,针对击穿电压与特征导通电阻之间的折中权衡,构建国际一流集IC、器件、模块于一体的功率设计理论和技术开发平台,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逐步实现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汽车电子领域的国产化替代,同时在应用基础研究、流片服务平台等方面具备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2

太赫兹技术研究院

聚焦太赫兹通信技术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核心关键技术,搭建基于太赫兹应用的研发、测试与验证公共技术平台,解决高功率输出、高速调制、低复杂度高速基带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研制高性能太赫兹射频器件、高速基带芯片、通信系统等产品。在太赫兹通信检测、空间高速通信、面向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的高速通信等产业领域形成太赫兹通信项目孵化能力和产业集群,达到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

3

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

聚焦光电子与微电子技术的集成融合,聚焦光电子超高速率、超低功耗优势和微电子超大规模、超高精度特性,构建全链条光电子与微电子集成研发体系,重点推动硅基光子集成、混合光子集成、微波光子集成、集成电路设计与器件工艺等技术研发,解决光电集成应用的超高速、超低功耗等技术瓶颈,开发出基于CMOS工艺兼容及化合物半导体工艺的光子器件和光电器件,突破电子信息领域中核心元器件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满足通信网络、高性能计算、物联网等应用领域的发展需求,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4

集成电路微纳技术研究院

聚焦超越摩尔集成电路特色工艺节点,搭建模拟、射频、MEMS、三维集成等8英寸或12英寸研发中试线,构建“设计平台-材料制备平台-集成工艺平台-测试表征平台”基础设施和“材料集成-集成效应-性能测试-工艺整合-系统验证”技术链条,实现国产特色工艺平滑导入,并形成与硅工艺兼容的晶圆级硅基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压电、磁性等多种技术融合,为模拟、射频、数模混合、微系统等集成电路提供晶圆代工服务,引领后摩尔时代微系统集成技术发展,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5

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院

聚焦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等产业链环节,重点瞄准光敏、磁敏、气敏、力敏四类传感器制造工艺提升,搭建模拟现场的试验环境和小批量传感器生产的柔性数字化中试平台,开发针对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全系列配套传感器及系统,优化产品设计与工艺、可靠性和稳定性,突破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推动一批工业机器人项目在轨道交通、机械、医疗器械等领域广泛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6

细胞工程技术研究院

聚焦新一代基于(基因修饰/编辑)干细胞、免疫细胞、类器官与类组织等的治疗药物,建立基因与细胞工程、类器官与类组织、人源化动物模型、治疗用细胞的规模化制备等多个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平台,开展基于干细胞、免疫细胞、类器官与类组织的细胞药物、前沿技术和创新治疗方案的研究,实现在恶性肿瘤、遗传性疾病、老年性疾病防治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大幅度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临床治疗成本,形成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细胞治疗专业人才队伍和产业。

7

生物医用材料技术研究院

聚焦生物医用材料的体内免疫作用机制、材料降解吸收与组织再生匹配、力学性能与电化学性能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建立生物医用材料技术转化、医工结合等平台,开发研究可吸收、可降解,或具有仿生功能、诱导组织再生的先进医用材料,以及用于神经科学应用研究的具有良好磁场顺应性的精密传感器与植入电极材料。提升生物医用材料在介植入器械中的应用安全性和稳定性,突破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化瓶颈,形成系列介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开发能力。

8

医学手术机器人技术研究院

聚焦骨科、神经外科、妇产科等专业领域,搭建贯穿人工智能、生物力学、机械学、电子学等交叉学科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及医学机器人实验室等国际顶级医学机器人科研平台,主攻微创手术、导航穿刺、人机协作、安全操控等关键技术,开发骨科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等医学手术机器人,在人工智能医学领域深度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产业孵化合作,形成跨学科、跨机构、跨国界的协同创新体系,关键技术与国际一流水平同步。

9

智能感知关键技术研究院

聚焦自动驾驶、智能无人机、智慧交通等新型应用对于精细化智能感知的迫切需求,开展毫米波雷达、多源协同探测与分类识别等智能感知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搭建智能感知可靠性测试与验证公共技术平台,形成集芯片、模块、算法与系统于一体、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感知技术体系,解决智能感知领域的集成化、低功耗、高性能等前沿技术瓶颈问题,推动并形成一批智能感知领域的成果产业化项目,部分关键技术与国际一流水平同步。

10

工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

聚焦航空航天、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国家重大行业应用需求,开发大型工业软件和软硬件系统,搭建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平台,在工业软件方面重点研发工程数值模拟软件,配套大型工程仿真(CAE)软件研发平台和质量保障体系,在软硬件系统方面开发机器视觉、微波探伤等硬件模块,与软件形成协同联动,形成可替代进口CAE软件的自主特色产品和行业应用方案,突破工业软件所面临“卡脖子”困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1

超高清视频技术研究院

聚焦超高清采集成像、超高清编解码与渲染等超高清视频前端关键技术设备研发,突破8K超高清前端设备的技术瓶颈,研发8K超高清摄像机、8K超高清流编码器/解码器等8K前端设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同时,结合5G、AI、大数据等技术,推进超高清视频在广播电视、医疗健康、文教娱乐、工业制造、安防监控、检验检测等领域应用推广,形成超高清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产业集群。

12

区块链安全应用技术研究院

聚焦区块链产业发展趋势和安全应用需求,结合网络安全、形式化验证、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多种技术,突破区块链安全验证与防护、数字货币反洗钱与追踪溯源、安全态势感知、跨链接入与监管、隐私计算等安全应用与监管关键技术,打造面向多领域的区块链安全应用技术平台,形成国际领先的安全应用技术体系和解决方案,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政务、金融、医疗、教育、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形成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集群,核心关键技术达到世界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13

柔性综合PNT技术研究院

聚焦导航-定位-授时综合平台,开展导航、通信、感知等多功能综合及应用技术研究,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微系统等技术资源,突破多功能异构信号融合、多模PNT数字芯片设计等关键技术,重点打造柔性综合PNT应用平台,开发出一大批应用于特定区域移动目标的精确感知、智慧捷联和安全控制等行业领域的多功能PNT智能终端产品,形成柔性综合PNT产业孵化基地和技术成果,达到世界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14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聚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关键材料领域的创新研究,打通氢能等新型能源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环节,搭建新型能源材料设计理论体系和公共技术平台,凝聚国际国内高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开发双向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复合材料储氢系统以及新型热管理系统等,提升制造工艺和实现系统优化集成,填补国内在双向可逆燃料电池领域的空白,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系统和关键材料成果和产业集群。

15

宽带通信网络技术研究院

围绕宽带光通信、物联网等领域,聚焦核心芯片、光传输设备、网络系统、物联网终端等产业链环节,开展高性能芯片、高速传输模组、新型网络架构等方面的技术攻关,搭建传输设备和通信网络的软硬件测试平台,形成宽带光通信和物联网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解决高速传输、高效路由交换、海量信息处理等核心环节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形成高端通信芯片、光传输设备、网络与终端、高性能异构计算、信息处理与应用服务的产业集群,达到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

16

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

围绕柔性电子领域,聚焦有机电子材料、纳米电子材料、生物电子材料、先进能源材料、印刷电子材料、塑料电子材料等产业链环节,开展柔性电子材料、新型器件结构以及制造工艺方面的研究,搭建柔性电子工艺验证试验线,形成柔性电子材料、器件以及制造工艺的理论研究和开发体系,解决柔性电子元器件长寿命和柔性电子元器件高可靠封装等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一批柔性显示、柔性电池、柔性芯片、可穿戴等应用领域的产业化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7

脑科学技术研究院

聚焦国家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的战略需求,重点围绕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脑发育与认知行为、类脑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建立脑结构与功能知识图谱、脑生物样本库和共性技术平台,解决重大脑疾病智能诊断、脑功能仿真调控、脑认知动力学等关键技术难题,促进健康人群认知能力提升,实现在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诊疗与康复的突破,加快智能穿戴设备、诊疗预警系统、高端医疗设备制造等应用领域的创新成果转化,形成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脑科学研究专业人才队伍和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重大跨越。

18

合成生物学应用技术研究院

围绕小分子药物创新和绿色制造重大需求,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手段,解决新生化反应设计、大片段基因编辑、酶蛋白理性设计、高通量筛选、细胞工厂构建、生物合成工艺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构建小分子药物生物制造途径解析、小分子药物结构改造技术平台,加速小分子药物人工合成的绿色替代,率先在国内实现合成生物技术在小分子药物创制中的产业化示范,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合成生物学应用技术端的药物研发平台、专业人才队伍和产业集群。

19

数字孪生技术研究院

围绕绿色超算集群、三维引擎和渲染等产业链环节,开展对物理空间实体的外形、内部结构、约束和控制算法等全数字化的三维图形/模型渲染相关的算法研究,搭建采用云计算架构和超级集群并行计算云渲染平台,形成数字孪生技术超算、实时渲染等理论研究和开发体系,解决数字孪生各场景研发新的区块链架构、优化的共识算法和加密算法等方面关键技术难题,推进一批数字孪生技术在创意设计、游戏动漫、虚拟直播、医学分析等领域应用项目成果产业化。核心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

工业软件技术研究院

围绕工业研发设计类软件、生产制造类软件关键核心技术,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制药等国家重大行业应用需求,开展工业软件“卡脖子”技术研究,搭建工业软件协同创新平台,包括PLM、CAX、EDA、PLC、MES、DCS、ELN等平台,形成可替代的特色纯软件或嵌入式软件产品,提供“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核心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1

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研究院

围绕人工智能芯片、类脑芯片、核心智能算法、机器深度学习等领域,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处理器、加速器等软硬件关键环节,开展人工智能芯片超低功耗、边缘计算、深度自适应学习等研究,并在学习推理决策、图像图形、语音视频等方面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搭建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和测试开放平台、深度学习框架开源算法平台等,形成神经网络算法等前沿理论和开发体系,解决现有芯片在功耗、效能、成本和时延等方面关键技术难题,推动在自动驾驶、智慧安防、智慧医疗等领域形成一批产业化成果,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2

电磁环境适应技术研究院

围绕电磁环境领域,聚焦电子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稳定、可靠、安全应用能力建设,开展电磁环境适应性设计验证、危害预警、安全管控等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搭建电磁兼容设计、验证、控制等方面的公共技术平台,形成集电磁监测、识别、仿真、测试、评估、管控于一体的技术开发体系,解决电子系统全生命周期电磁环境适应性“卡脖子”问题,推动一批工业设计软件、测试验证平台、监测管理等项目成果产业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3

智能传感技术研究院

围绕物联网应用领域,聚焦智能传感材料与元器件、芯片设计、核心模块、系统集成等产业链环节,开展新型传感材料、低功耗AI硬件架构、智慧物联平台、人机交互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搭建智能传感可靠性测试与验证公共技术平台,形成“云管端”的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体系,解决超微型、超低功耗的智能传感软硬件设计关键技术难题,突破超低功耗、高可靠性芯片设计“卡脖子”问题,开发出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智慧机器人等一系列产品,推动一批智能化、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项目成果产业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4

生物芯片技术研究院

围绕生物与芯片领域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聚焦国家在新一代前沿生物技术体系与智能生物微电子系统相结合的元器件共性设计、材料兼容性、核心模块搭建、系统集成等产业链中各环节关键技术的攻关需求,开展新型生物材料、生物微加工技术、生物微电子技术、生物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及在体外精准诊断、再生医学等领域应用的前沿技术研究,搭建面向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医工相结合的公共技术平台,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性的智能生物微电子系统产业化标准和开发体系,填补人源化生物芯片(产业化)的国内空白,构建国际领先的生物微电子项目集群。

25

集成电路光刻工艺核心材料技术研究院

围绕下一代半导体产业先进材料技术领域,聚焦集成电路光刻工艺中的光刻胶核心材料产业环节,开展极紫外光刻胶分子结构设计、合成、纯化设备及工艺技术研究,搭建极紫外光刻技术研究平台,形成极紫外光刻胶感光种的生存及迁移,实现光刻胶胶膜性质可控的技术体系,解决光刻胶树脂结构设计、合成及纯化,感光活性体系构效、配方一致性等关键技术难题,突破极紫外光刻胶“卡脖子”产业化技术瓶颈,推动极紫外光刻胶树脂合成、纯化、极紫外光活性材料、配方一致性制备等技术项目成果产业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6

航空电子技术研究院

围绕民用飞机、通航飞机机载航空电子系统、地面设备的关键技术、试验方法、适航技术等领域,聚焦航空电子系统等产业链环节,开展空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技术、机载传感器综合技术、综合控制显示技术、核心处理系统技术、数据融合技术和自主适航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面向航空电子综合系统研发、可靠性测试与验证、适航验证等公共技术平台,推动高度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通导系统、综合射频传感器等创新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国际一流水平同步。



评论

您不能发表评论,可能是以下原因
1、登录后才能评论
2、作者关闭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