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系统已经成为美军印太司令部的迫切需求,国防创新小组(DIU)和美国空军生命期周期管理中心(AFLCMC)军备局合作,计划开发“企业测试车辆”(ETV,Enterprise Test Vehicle)无人系统测试平台,围绕“测试”痛点,打通设计和制造两个环节。
参与企业测试车辆平台工作的单位,还有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特种作战司令部、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和印太司令部,这意味着该系统是面向实际的作战需要。
2021年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展示了基于数字孪生装备模型的WeaponONE平台,该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设计、制造、测试和使用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共享,加速先进武器装备应用到战场。
针对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无人作战需要,美国空军在WeaponONE成功基础上,在“复制者”(Replicator)和“协作战斗机”(CCA,Collaborative Combat Aircraft)之外,建设一个专门测试无人系统的数字孪生靶场。
传统武器装备研制,大都是军事单位提出需求,然后把需求写成需求,军工企业应标实施而成,这个过程往往是单向数据传输,如果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新的变化,会导致整个过程停下来,或者重新走一遍。
因此,一旦军事部门提出了需求,并得到确认,那么剩下工作的主动权往往受制于军工企业,军方唯一拥有话语权的地方就是试验鉴定环节。
美军F-35战斗机的研制就是最佳的案例。
在项目初期美军各个部门尽量提出需求,然后形成正式的需求,总体承包商洛马公司开始研制原型,经过评审之后修改、再修改。
但是,这个过程长达十多年,美国的军事战略已经发生改变,于是军方提出新的需求,洛马公司就提出需要更多的费用,两者的拉锯战就开始了。
美军对这个问题一直感到非常头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空军设计了数字孪生靶场平台,要求洛马公司的研制数据跟数字孪生靶场同步,既有助于军方及时了解进展和修改情况,又能够让洛马公司及时获得反馈。
数字孪生靶场项目的成功超出了预期,它很好解决了军方为主的武器装备研制控制问题,避免了军工企业反客为主带来的弊端。
在美军要求快速推动无人系统低成本快速部署的背景下,国防创新小组祭出数字孪生靶场大杀器,专门设计了无人系统测试平台,挤一挤军工企业的成本水分,力图打造超过大国对手的成本性能体系。
国防创新小组提出企业测试车辆平台针对的是10万美元无人系统,跟动辄百万美元起步的联合打击导弹(JSM,Joint Strike Missle)相比,这个价格非常有竞争力,如果能够实现,美军就可以实现大规模使用这种无人精确弹药。
了解俄乌冲突情况的读者,俄乌双方都使用了无人系统(或无人机)搭载的弹药,以此实现新型的打击方式,丰富了精确打击的内涵,扩展了未来无人作战的范畴。
对于本文感兴趣的客户,如果已经跟数字孪生战场实验室建立业务关系,希望了解AFRL军备部门的情况,可以联系您的客户经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