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美国对高科技支持状况的读者,应了解美国国会在面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二选一的时候,坚定选择了“人工智能”,而放任“机器人”自由发展。
2019年是美国国会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两者中做出决策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美国国会决定对机器人决策委员会(Caucus)停止拨款,相关活动停止运行。
但是,美国国会设立了人工智能决策委员会,并大张旗鼓推进国家人工智能战略。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其资源和资金都是有限的,在推动国家支持的产业政策时候,这就是其重要的约束条件。
中美两个国家的政府运作体制不同,但为了推动重点产业的发展,通常都会存在政策指引及资金支持。
不管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成立SEMATECH对半导体的支持,还是当前多个美国政府部门(例如国防部)为半导体、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体和数据科学等提供的资助,都展现了美国对产业政策的态度。
从美国国会两党参与建设的决策委员会,其采取的政策通常是总量控制原则,即设立一个新的主题决策委员会,就会退出一个。
成立于2007年的“国会机器人决策委员会”(Congressional Caucus on Robotics),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设计推出“国家机器人战略”(National Robotics Initiative),后来还于2009年、2013年、2016年分别发布了《美国机器人路线图》(A Roadmpa for U.S. Robotics)报告,影响了美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之所以美国在2007年考虑国家级机器人战略,是因为当时DARPA等颠覆性创新机构在机器人领域有了新的突破,美国国会议员开始考虑举国之力来加速把机器人产业做起来。
然而,美国低估了机器人产业链的复杂性,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想的拷贝互联网成功经验的目的。在官方发布的三份产业路线图中,都把“从互联网到机器人”(From Internet to Robotics)作为副标题,但显然两者有较大的不同。
机器人行业仍然由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掌控,它们拥有复杂的产业链体系,其他国家撼动该领域的难度非常高。当然,美国没有成为例外;即便是中国占据全球工业机器人50%以上的消耗量,但其机器人产业仍然处于弱小阶段。
消费机器人或人形机器人虽然看似潜力巨大,显然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还有待相关技术的突破。
对于一个投入长达10年的产业,如果美国举国之力都做不到,就只能证明一点,这个产业还不成熟,新型技术的引入不足以创造新价值。
移步2019年,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有较大的突破,产业应用似乎将爆发性发展。美国国会当机立断,成立了“国会人工智能决策委员会”(Congressional Caucu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开始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各项资助,包括数以亿计的资金。
既然人工智能占用了大量的国家资金,那么就必须削减其他项目的资金投入,机器人长期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自然成为了牺牲品。
作为美国机器人路线图的主要参与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情境机器人研究所所长亨利克·克里斯滕森(Henrik Christensen)不甘心该领域被冷落,自己牵头,联合多家大学继续发布美国机器人路线图。
2020年,克里斯滕森以基金的方式,发布了《美国机器人路线图(2020)》,介绍了社会驱动因素以及应对具体挑战仍需进行哪些研究,并呼吁人们关注近年来机器人利用率的增长,特别是与制造环境中的机器人相关的增长,在制造环境中,协作机器人通过减少机器人和人类之间的物理障碍实现了巨大的增长。
2024年4月30日,克里斯滕森继续牵头,发布了《美国机器人路线图:机器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A Roadmap for US Robotics:Robotics for a Better Tomorrow)。
在该报告中,克里斯滕森显然意识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互相争夺资源,他耐心解释,机器人的关键部分,例如机械设计、软机器人(Soft Robotics)和控制,并不能由国会人工智能决策委员会“直接”(directly)覆盖。
显然,美国国会选择了“人工智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