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省物联网协会
1.推荐物联网协会平台上优质企业,如云平台、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慧校园等板块企业参与。
2.举办数字化转型的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比如线上直播间、线下会议。
3.举办物联网与数字化转型的展会,向大众普及物联网与数字化转型融合的知识。
4.协会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宣传窗口作为前沿阵地。
二、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
1.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帮助举措。建立针对性、精准性数字化转型帮扶举措的基础服务平台,与中小企业建链,行成企业集聚,并按照行业属性、产业链条以及生态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划分归类,实现“产业集聚、精准细分”。策划并实施一系列主题活动、专题讨论会、政策宣讲会,了解企业现状及需求、分析并传播企业转型成功案例,总结提炼经验模式,做到“资源运营,取优做精”。利用联盟资源优势,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定制化服务,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订单来源、资金来源、管理痛点、运营难点”等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帮扶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定制服务。
2.针对政府的具体服务措施。帮助地方绘制一张“数字化转型”蓝图,做好顶层设计规划。确立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聚集的整体方案。并以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帮助地方政府、企业普及数字化转型专业知识。通过资源运营,协助地方导入新兴产业、助力地方产业协同发展,并打造一系列典型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形成示范效应。
三、中关村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联盟
1.构建数字化转型新型能力图谱和能力提升路线图,三年内分行业打造100个样板工程,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帮助3万家企业建立数字化转型系统推进机制,构建数据驱动的新型能力体系,有效获取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
2.研制重点行业、产业集聚区的数字化转型指南和数字化转型方法工具集,搭建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搜索引擎,遴选汇聚服务资源,三年内面向3万家企业免费提供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面向重点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规划咨询、实施、治理等服务。
3.开发数字化转型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能力评估体系,三年内为企业免费提供200个数字化转型精品在线课程,开展公益直播,面向企业免费召开30场最佳实践分享交流活动,充分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
四、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
1.通过中网联开展典型调查,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上云用数赋智”产品或服务的征集推广活动,为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备选技术和案例支持。
3.动员全国380家会员单位积极参与《倡议》,深入了解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转型支持,让《倡议》惠及众多中小企业。
4.通过开展线上培训、开设云课堂以及咨询服务等形式,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导,助力广大中小微企业早日摆脱疫情影响,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5.发挥平台经济领域信用建设合作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指导,中网联牵头,31家平台型领军互联网企业参加)等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推进诚信建设,对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恶意竞争行为进行监督评议,营造公平、健康的良性竞争环境。
6.发挥中网联网络传播专业委员会作用,调动更多网络媒体资源对《倡议》进行宣传推广,宣传党和政府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决策部署,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推行普惠型“上云用数赋智”服务,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五、中国信息协会
1.发起“未来产业计划”。推动数字化转型,带动未来产业发展,发挥信息化行业组织优势,面向全国广泛征集数字化转型案例,并遴选出1000家优质信息化企业纳入“未来产业生态圈”,向全国各地重点推广有关项目落地,推动生态圈共同携手,合力推进数字化转型。
2.启动“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面向全国各省市县区和重点央企、国企和行业头部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征集工作,遴选出100个试点单位,并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康养、教育、就业、党建、政务、城管、应急、交通、旅游、能源、环保、商业、社区、企业管理等领域深度融合,最终形成各领域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模式。
3.启动“线上虚拟园区建设”工作。针对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需求,面向全国有条件的城市或园区,构建产业生态服务圈和服务的网络化,建设区域性的产业数据库,整合专家、企业、市场等多维度资源,推进数字经济产业服务功能专业化、产业发展智能化、推进企业上云,形成园区服务链、产业链、市场链、金融链多链合一。
4.开展“数字化转型团体标准”工作。围绕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积极鼓励并引导企业共同参与相关领域的团体标准编制工作。与此同时,做好与之配套的行业评价服务和宣贯培训工作,让数字化转型标准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
5.推动“数字化转型成果”发布。组织有关专家和研究力量,将全国各地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效分析和系统整合,每年围绕相关主题,通过公开出版物,持续发布数字化转型成果。
6.开展“数字化人才培育”工作。组织有关专家资源,与培训机构、直播平台合作,对实现行业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进行深入剖析,分别面向地方政府数字经济管理人员、企业家以及一线工作者,开展定向的数字经济业务培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