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权 2018-04-15发布 阅读:1416次 ⋅ 刘鹤  技术革命  金融资本  大周期   ⋅

在2013年,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刘鹤牵头撰写了《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按照“后记”所讲,这是2010年中央财办启动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主要对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发生、演变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

工业4.0研究院一直对技术革命和金融资本之间的作用关系非常关注,特别是其中体现的大周期思想,跟刘鹤在书中作为课题组组长撰写的两篇文章(分别为《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和《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看两次危机》)所采取的基本逻辑一致。

康德拉季耶夫在1925年提出了长波理论,其本质就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驱动的大约45-50年的经济周期,是现实世界的规律。在1939年,熊彼特也提出技术创新驱动的大约48-60年的经济长周期。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 Perez)撰写了《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The Dynamics of Bubbles and Golden Ages),更是较为系统介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规律。

正如刘鹤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一文中坦诚的一样,“我们的描述选择了比较粗狂的方式,描述的重点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即便是对‘是什么’的描述也十分困难,因此这项研究大纲仅是更深入研究的起点。(p4)”

对于刘鹤在文章中再三强调的一点,那就是实事求是。既然技术革命和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的,那么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顺应其规律,并且早作预案,特别是“树立底线思维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p16)。

虽然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一文中,主要阐释了刘鹤的大周期思维方法,但在《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看两次危机》,刘鹤就治国思想进行了阐述,那就是要把监管重点放到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监管上来,因为这是大周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事实上,自今年初刘鹤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后,已经开始推进对金融领域乱象的治理,而且力度显然超出任何时候。但是,在治理金融乱象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紧密锣鼓的开展起来了,特别是针对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证监会发布了支持四新企业上市的政策,包括对“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等的具体支持政策。

刘鹤在《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看两次危机》中,不仅仅分析了两次危机的产生原因,更结合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了积极的解决办法,那就是“防范和化解危机的根本办法是技术变革、产业转型和社会政策调整”(p35)。

当然,对于现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刘鹤来讲,要深入了解他的思想,还需要仔细体会,但《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一书,是值得关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行业人士阅读的。

评论

2018-04-15 12:48 注册用户

刘鹤是产业经济学(工业经济)专业出身,对经济结构问题比较清楚,相信在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应该可以找出综合治理的办法。

对于技术革命,刘鹤副总理也有深刻认识,加强诸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可能是未来的重点。

回复内容不能少于10个字 提交
您不能发表评论,可能是以下原因
1、登录后才能评论
2、作者关闭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