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数字孪生战场实验室正在为《无人作战研究报告》的编写准备资料,近期乌克兰一位专家,编写了一份介绍俄乌战争中AI驱动的无人作战报告,分享给数字孪生战场公众号的读者。
无人系统和无人作战成为军事革命的主角之一,俄乌战争中的无人作战实践,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不过,对于乌克兰军队到底是如何做的,人们众说纷纭,近期曾担任克兰政府顾问的卡特琳娜·邦达撰写了一份报告,对相关情况做了披露。
报告涉及无人系统、人工智能、杀伤链和通用作战图(COP)等关键内容,推荐给《杀伤链研究报告》、《无人系统白皮书》、《军事人工智能白皮书》和《网络信息白皮书》的读者参考。如果需要帮助,可以联系您的客户经理获得帮助。
乌克兰军队的长期战略将人工智能自主系统与实时态势感知相结合,因此,整合来自多个感知系统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快速分析,让各个无人系统都可以访问形成的通用作战图,从而在乌克兰战场实现高度的机动性。
在推动无人作战能力建设时,乌克兰军队采取逐步改进的方法。
作为第一步,乌克兰军方专注于调整其指挥控制(C2),并将无人系统与常规武器系统整合到一个单一的杀伤链中,例如火炮系统。
乌克兰技术部队在分享中指出,设想的单一杀伤链将侦察和打击无人驾驶飞行器与大炮合并到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中。
在具体实施中,乌克兰军队没有完全取代常规火炮,而是使用小型打击无人机对较小的目标执行精确攻击,侦察无人机可以识别和跟踪这些目标。这些小规模的攻击耗尽了更大、更重要的目标的防御,使他们无法受到进一步的、决定性的炮击。
第二步是向完全自主的杀伤链系统转变。
2024年12月,乌克兰军队采取了这一步骤,在哈尔科夫北部的利普西村附近开展了第一次完全无人操作。这次袭击涉及数十辆无人地面车辆和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
配备机枪和弹药的无人地面车辆执行了排雷和直接射击等任务。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从空中支持操作,创造了协调的多领域攻击。袭击发生后,幸存的机器人无人系统回到了乌克兰阵地后面。
邦达表示,这次战术空陆行动成功地摧毁了俄罗斯的阵地,并展示了乌克兰利用可利用的技术来抵消人力限制的创新方法。
虽然完全自主的杀伤链系统被描述为冲突演变中的“开创性时刻”,但机器人系统仍然是手动操作(尽管是远程操作的)。
尽管如此,该行动使乌克兰离实现其未来战场愿景又近了一步,该愿景将越来越多地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的自主能力。
在报告中,邦达分享了10多个无人作战案例,让读者能够更好了解乌克兰军队是如何推进无人作战新样式的。
数字孪生战场实验室俄乌战略研究中心(CRUSS)分析显示,美国和北约在乌克兰军队无人作战能力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期北约还在波兰建立了“联合分析培训和教育中心”(JATEC),以总结研究乌克兰战场的无人作战经验,同时还以实训的方式,让更多的受训人员掌握这些技能。
另外,美军透露,乌克兰军队采取了“敏捷战斗运用”(ACE),对探索和改进敏捷战斗运用有较大的作用,这是值得关心杀伤链向杀伤网转变的关键行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