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权 2018-02-02发布 阅读:1438次 ⋅ 中国制造  工业4.0研究院  资本市场强国   ⋅

本文是工业4.0研究院胡权院长在工业4.0俱乐部年会上的发言。

大家下午辛苦了!感谢杜秘书长邀请我过来,刚才杜秘书长已经对工业4.0的内容做了分享,谈得非常好。早在三年前,我就跟工业4.0俱乐部在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谈工业4.0时代的资本,因为上海是一个资本的城市。这次来有一些新的变化,我们在一种新的环境下,或者全球各国推进新竞争的态势下,谈谈我们的中国制造。

我分享的题目是《资本市场强国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主题内容分四个部分,主要跟大家谈谈工业4.0研究院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我们国家最近提出了“资本市场强国”,大家听起来比较熟悉,因为中国制造2025就是在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下推出的蓝图,后来不久我国也提出了网络强国这个概念。

回顾三年前我在上海交大所讲的内容。260年前,人类第一次在英国发起工业革命,当时就已经开始有资本的参与,这就是工业1.0。在这个阶段,资本参与的方式大都像我们现在企业家的做法,是朋友、同学或者自己家里给点钱创业开工厂这样的状况。

但是到了工业2.0,资本开始发生了一些改变。大家知道,在工业2.0阶段出现了流水线,工厂规模比较大,也出现了一些能源方式的改变,例如煤,并非利用自然的资源(Organic)进行生产制造。这个时候出现的较大规模的经济形态,仅仅依靠家人朋友的钱是不够的,因此资本来源开始改变。制造业出现的大规模生产,原来的资本无法支撑自己的发展,需要非常专业的资本帮助进行投资。

进入工业3.0,我们一般讲是数字时代或者信息时代,这个时候又开始出现一种变化,大家应该知道,也就是所谓专业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出现了,它们主要针对投资风险比较高的领域进行投资,这不是传统银行能够提供的一种服务了,工业3.0的投资需要愿意承担更高风险的资本出现了。

进入工业4.0时代,需要更加完善的资本市场支撑我们产业发展,所以我国提出“资本市场强国”,实际上是有一定的产业和市场要求存在的。刚才讲十九大提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产业层面体现为“现代化产业体系”。通常我们认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包含三个强国,第一是制造强国,然后是网络强国,再到资本市场强国。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强调,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将加速。资本市场强国,对我们来讲有什么改变呢?你们可能知道富士康的工业互联网公司,准备在上海证交所A股上市。据说KUKA也想在中国上市,同时还有国外已经上市公司的回归,例如最近的360回来上市。这种改变实际上就意味着上海作为金融城市,将来会出现真正国际性的资本市场,这个趋势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前面很多专家谈到中国制造的认识和理念,几乎每个专家谈的东西都和我们有间接和直接的关系,例如树根互联,他们最近的一轮投资,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参与了,我们跟该基金是战略合作关系;还有盖勒普,谈的新一代智能制造,也是工业4.0研究院在2017年重点研究的。

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这个部分主要是希望从纷繁复杂的技术体系中,找到一种更简单的认识方式。这就如同最近正在召开的达沃斯提到的,在破碎的世界里,我们寻找共同的未来(Shared Future)。

在中国,除了中国制造2025,大家比较熟悉的工业4.0,还有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以及产业互联网,互联网工业以及工业互联网等,这些概念太多了,大家搞不明白。要搞清楚这个事情也比较简单,经济学家擅长干这个事情,他们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贴标签。工业4.0研究院设计了流派判定的三大基本要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判定某种概念是否成为一个流派。第一,它一定要有研究能力,具有不断完善的能力;第二,它需要具有包容性的理念,能被较多人接受;第三,它可以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通常情况下,具有生态特征更具有竞争力。

总体来讲,经过3年时间的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四大流派,具有较明显的定位,也有明确的主张。第一是两化融合流派;第二是智能制造,包括先进制造、机器换人、自动化;第三是工业互联网,包括产业互联网、互联网+等;第四就是智能服务,类似的概念还有工业服务等。

大家知道,智能制造实际上是我国在2025年提出的,但日本早在1989年就开始做智能制造,思路很明确,那就是人工智能驱动的制造。智能制造在字面意思就是人工智能+,不需要特别进行说明,至少当时日本人在做智能制造系统(IM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研究的时候,他明确说就是人工智能。但是到了中国讲智能制造,大家有些担心,害怕人工智能用不上,不太敢用。我们做研究都讲概念,通常情况这些概念都是中庸假设,也就是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定义”的概念,描述性的东西就是中庸假说。在制造行业,不少专家提出过很多概念,但大部分概念是中庸假说,没有办法应用,因为没有较为严格的范式研究,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另外,刚才的演讲嘉宾提到了工业互联网。特别是工信部的研究机构,利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形成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但工业互联网流派还包括其他概念,例如边缘计算,华为自己牵头做了一个ECC(Edge Computing Consortium,边缘计算联盟),目前也在大力推动联盟的运行。工业4.0研究院对这个流派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认为,这个流派的利益相关者大都强调工业云的应用。

最后,我提提智能服务这个事情,为什么把智能服务跟工业互联网分开?从流派划分来看,是因为这两个流派的价值主张是不同的,智能服务就是智能服务,工业互联网就是工业互联网,双方的定位也是有较大的差异的。

接着我们来看看第三部分的内容。这个部分我们主要关注中国制造2025的两大主攻方向。如果我们回顾2017年,我们会发现,把工业互联网列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之一,是一个大事情。加上中国工程院早就提出的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形成了两大主攻方向。

为什么中国工程院要提新一代的智能制造?

我们行业内的一些朋友,经常容易混淆,认为德国工业4.0就是智能制造,但德国工业4.0正式官方文件中,自始至终都避免谈到智能制造,它主要提智能工厂。因为在1989年的时候,日本人就搞了智能制造,但没有成功,当时德国人也参与了,感觉挺受伤的,所以大家都小心翼翼谈智能制造这个事情。我们现在说新一代智能制造,是一个突破。

最后一个部分,也就是第四部分,我想谈谈投资机会和被投资机会的问题。大家知道,制造业利润率达到10%已经很高了,但是服务业30-50%都是屡见不鲜,所以这是大家为什么不想做制作业的原因。我记得三年前在上海交大,有企业家问我,他想转型做机器人。我当时就说,如果你要做机器人,首先应该把胡总(当时提到的一家机器人公司老板)干掉,因为有大量的过剩存在啊。

现在,在中国制造四大流派指引下,又出现了一些机遇,例如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机会,但我仍然要泼泼冷水,如果要做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家要有心理准备,那就是大量的过剩将在未来三年中出现。随着这些平台的出现,大家先去竞争,等竞争完了之后,剩下来的,可能是具有差异化优势的企业,等过剩平台消失了,它们才有进入较为良性发展阶段的可能。

说了这么多,听起来大家可能觉得不太顺耳,我只是想提提一点建议罢了。现在中国制造业发展到这个阶段,经过三年多的普及,应该说学会了的就学会了,没学会的就没学会,有的开始对某一个概念有感觉了,你会逐渐依附于某一个概念来开展工作。

工业4.0研究院认为,具有网络效应的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力,目前主要看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我们看一下到底有什么机会。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智能化需要人工智能完成,但这个发展周期较长,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网络化正在进行中,资本的乘数效应明显,相信在未来五年时间就会形成一个规模。

科学、技术、工程是不同的概念。科学是谈概念性的东西,概念性的内容是比较难以落地的。大家可以观察,西门子作为德资企业为什么不采用CPS的概念?其实CPS在航空、军工用的比较多,因为CPS适合高度集成的场景。所有企业家都在追求生存的空间,追求差异化,真正解决工业领域非标的问题,CPS是难以去解决的。CPS是基于高度集成理念设计的概念,你会发现,除非企业非常大,在集团公司层面实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你中小企业恐怕就不会采用CPS这个科学概念。

去年开始,西门子开始使用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为什么西门子要使用数字孪生体呢?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的产物,而且是基于模型的,这为我们进行合作创造了较灵活的工程体系,这是比较符合第四次工业革命所需要的专业分工新方式。当制造系统具有了数字化孪生体的形态,进一步就更容易实现智能化和网络化,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在数字孪生体上,实现智能化;通过工业互联网应用在数字孪生体,实现网络化;最终,这个制造系统将实现高度数字化,达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所描绘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的世界。

我们提出一些具体建议,第一个建议是以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认识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实现双轨道布局。工业4.0研究院认为,物联网的行业人士会把重点放到传感解决方案上,而工业互联网目前看似强调云平台的控制力。所以我们强调建议既要介入物联网领域的争夺,也要考虑工业互联网领域平台赢家。这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领域。

第二个建议提出了从工业数字化生态来看,具有网络效应的平台和杀手级应用都是值得All In。原先做通信行业的,也想做这个,例如华为就提出了LiteOS。大家知道做客户是最难的,但是如果你要同时把很多客户都搞定,我觉得是不容易的,因为制造业的需求是非标准化的,这个特征给一些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的空间。事实上,我觉得做平台更容易,做智能服务或者应用是比较难的,当然这是从建设的角度来讲的。

总的来讲,在资本市场强国背景下,中国制造有新的机遇,和三年前相比,目前应该充分利用未来三年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各位在上海这个优势。至少杜秘书长在上海要充分利用资本的力量,大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今天所讲的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寻找通用目的技术(GPT,General-Purpose Technologies),这是制造业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二是在你自己的产品这个方面,大家都希望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可以利用柔性生产线,实现小规模、多批次的模式,这就开始有竞争力了。

大家可以利用今天提到的四大流派,它们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有范式、模型、案例等等,如何应用到你自己的产品中,或者你的业务中,那么,再过三年时间,大家再聚在一起,我相信那个时候真的是有一些赢家了。

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 关于本次演讲的ppt,需要查看全文,请点击链接:https://www.innovation4.cn/library/r22709

评论

您不能发表评论,可能是以下原因
1、登录后才能评论
2、作者关闭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