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针对2025年初发布的《杀伤链研究报告》,数字孪生战场实验室分享部分内容,以便行业人士了解相关进展。本文为《杀伤链研究报告》第9章第1节内容改编。
杀伤链概念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从初期的联合瞄准周期的一部分(动态瞄准),逐步演变为更为宽泛的作战样式,特别是DARPA马赛克战的大讨论,直接促进了杀伤链和杀伤网概念的大众化。
不过,目前没有系统的相关研究资料,即便有部分书籍和报道冠以杀伤链的名称,但没有对此做严肃的理论分析,导致人们对杀伤链和杀伤网概念的认识不够系统,也不太深入。如果我国要开展联合作战现代化的工作,深入研究杀伤链和杀伤网的理论,恐怕是无法避免的一项工作。
回顾美国杀伤链概念从萌芽到理论的过程,以1996年美国空军参谋长福格曼展望全球打击思路,提出发现、定位、跟踪和瞄准的行动概念为杀伤链肇始之日,到2000年形成了“发现、定位、跟踪、瞄准、交战和评估”(F2T2EA)模型,这不过所谓口语化杀伤链的孕育阶段。
2007年4月13日,F2T2EA模型被引入到JP 3-60“联合瞄准”条令,来描述动态瞄准(Dynamic Targeting)过程,这意味着该模型得到正式认可。这是一个重要节点,可以作为杀伤链理论成熟的标识。2013年1月31日修订该条令的时候,F2T2EA仍然确定为动态瞄准或杀伤链,相关应用有了一定的扩展和深化。
表 23 杀伤链概念的发展过程分析
时间 | 杀伤链发展阶段 | 代表事件 |
1996年10月 | 发现、定位、跟踪、瞄准(F2T2) | 美国空军参谋长福格曼提出全球打击思路 |
2000年 | 发现、定位、跟踪、瞄准、交战和评估(F2T2EA) | 美国空军官方刊物发布文章,介绍F2T2EA模型的发展过程和含义 |
2007年4月13日 | F2T2EA进入JP 3-60“联合瞄准”条令 | 杀伤链发展的重要节点,意味着其理论较为成熟 |
2013年1月31日 | F2T2EA进一步等同于动态瞄准和杀伤链 | 动态瞄准=F2T2EA=杀伤链 |
2017年 | 杀伤链开始泛化,开始提出杀伤网 | DARPA提出了马赛克战,利用杀伤链来构建分布式作战样式 |
2018年9月28日 | JP 3-60“联合瞄准”更新,F2T2EA不再局限于动态瞄准,未提及杀伤链 | 杀伤链发展的重要节点,它脱离了F2T2EA带来的局限 |
2020年 | 杀伤网开始得到认可 | 各个智库开始接受杀伤网概念,发展了分布式杀伤链等 |
2023年 | JWC 3.0和杀伤网融合发展 | 美国空军基于战斗网络研发杀伤网,杀伤链和杀伤网处于不断发展演进中 |
但是,2018年9月28日发布新版JP 3-60“联合瞄准”的时候,杀伤链概念不再出现,而且F2T2EA的使用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动态瞄准,其他形式的瞄准也有可能使用F2T2EA。这是杀伤链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节点。
在2013-2018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2014年美国国防部针对大国竞争,提出了第三次抵消战略,后来DARPA在2017年提出了马赛克战概念,力图把杀伤链改造为杀伤网,用来描述分布式作战样式。
到2020年,美国智库和行业人士参与了马赛克战的大讨论,逐步认可了DARPA提出的杀伤网概念,而且,人们认为,随着数字孪生体、AI/ML和数据科学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单独谈及杀伤链的意义不大,特别强调杀伤网也没有必要,于是,行业人士开始用杀伤链来指代作战样式。
随后美国联合参谋部启动开发联合作战概念计划,杀伤链和杀伤网的概念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加上美国空军专门设立了杀伤链集成分部,由来自DARPA的马赛克战负责人直接操刀,建设基于战斗网络的杀伤网。在此过程中,美国国防部诸多部门参与相关试验和演习活动,例如,CDAO每个季度都会开展一次“全球信息优势试验”(GIDE),其目的就是检验设计研发中的杀伤网运行的效果。
在最近几年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杀伤链的现代化和杀伤网的发展,都是联合作战发展的重要任务。
由于大量的新型武器装备(例如高超音速武器)的引入,更具创新的作战概念得到先进技术的支持,杀伤链的形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它的创新发展,将改写联合部队的指挥控制、信息、情报、火力、移动与机动、保护和维护等七大联合职能,这些改变将决定未来大国竞争或大国战争的最终结果,影响人类发展的历程。
以美国联合参谋部2021年启动联合作战概念研发之日为起点,虽然已经进入JWC 3.0阶段,但进行了不过四年时间,还谈不上非常深入或实用性强,我国借此加速追赶,还是有可能后来居上的。
在推动杀伤链和杀伤网研究工作的时候,建议:
针对美国杀伤链、杀伤链和联合瞄准等相关概念的发展过程和历史进行系统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和案例,建立杀伤链知识库,便于行业人士持续开展研究工作。
建立我国的联合作战概念,明确杀伤链作战体系的发展目标。
在建立杀伤链理论体系的时候,应重视任务工程的运用,通过任务线程等新概念,能够推动杀伤链理论成为一种工程,便于流程化和标准化。
利用各种研究项目资助,培养一批在杀伤链领域拥有专业知识,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让他们成为我国引领杀伤链发展的新兴力量。
当杀伤链研究成果足够丰富的时候,可以考虑出版系列图书,让更多的行业人士了解相关成果。
《杀伤链研究报告(2025)》基于长期跟踪资料,分析了杀伤链跟JWC 3.0的关系,介绍杀伤链的设计、实施和管理。专业客户可获得精选原文报告和不定期更新的资料。
如需购买,请联系王女士:
微信:wangmfbj
电话:010-63977177
评论